2025-11-24 07:28:27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記者 馬尤翼 通訊員 成科
緊貼民生實事、積極協商建言、聚焦紡織城探“文”尋“史”……走進灞河之畔工業遺存老空間,協商民主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律動激蕩人心。
西安鐵路主題公園深處,從園區復古觀光小火車站臺下來,這里曾是西北國棉三廠轟鳴運轉的鍋爐房,如今褪去工業舊貌、煥發現代生機,成為傾聽民意、凝聚共識的協商新陣地。
2024年9月,西北地區首家區政協文史館暨新時代協商民主實踐中心應運而生,開創了區縣政協履職陣地建設先河。
這背后,是灞橋區政協以陣地革新激活履職效能的生動實踐。區政協錨定“建平臺、創品牌”目標,由主席掛帥牽頭,副主席、秘書長協同,各委辦骨干及9個專項工作組聯動發力,以新時代協商民主實踐中心(以下簡稱實踐中心)建設為突破口,推動政協工作理念、機制、方法全方位重塑升級,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履職新成效。
“我們要把實踐中心打造成展示政協的好窗口,聚力提升其吸引力、輻射力、聚合力。”灞橋區政協主席楊聯合說,要想讓各界人士主動參與、真心融入,就得建好陣地、搭好橋梁、講好故事,凸顯政治性、開放性、互動性。
建好陣地:
打造開放窗口聚共識
“歡迎來到灞橋區政協文史館暨新時代協商民主實踐中心!”循著講解員親切的聲音,走進實踐中心大門,協商民主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場景化體驗。在1000平方米的融合空間里,陳列展示區、協商議政區、學習交流區、互動體驗區有機銜接,串聯起歷史記憶與時代使命。
互動體驗區電子屏前人氣頗旺,“政協知識測試你能拿下多少分?”“首份提案該從哪里動筆?”一系列互動設計,既讓人了解到提案從征集到答復、督辦的全過程,也能參與體驗填寫意見建議,為城市發展、民生改善建言獻策。如今,這里已成為各界群眾了解政協的一扇窗口。
“來這兒才知道,政協離我們這么近!”市民張秀蘭感慨地說,看完才發現咱身邊的老舊小區改造、門口便民市場升級都有政協委員付出的努力。
在陳列展示區里,灞橋區政協四十載履職足跡仿佛觸手可及。記者在實踐中心采訪時,市民李鑫說:“我在這里翻閱了不少政協文史資料,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多的認同。”
這里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扇向各界開啟的民主之窗。據介紹,揭牌至今,實踐中心已舉辦協商議事、學習交流、委員講堂等活動66場,接待委員和群眾4.2萬人次,承接兄弟省市區政協調研交流活動58批次。
搭好橋梁:
堅持開門協商聽民意
如果說實踐中心是展示民主實踐的“窗口”,那灞橋區310名政協委員常態化進駐輪值,就是讓窗口“常亮常新”的創新之舉。
在實踐中心,每個工作日都是“民意回應日”。委員們準時值守、各盡其能,讓群眾“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議得成事”。
10月11日,是楊愛麗委員在實踐中心輪值的日子。一大早,她就來到協商室,一邊耐心傾聽群眾訴求,一邊在履職值班表上做記錄。“我們在這兒履職,就是要讓群眾感受到委員就在身邊。”她說,輪值履職能帶給自己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線索,這里不僅是協商議政的好陣地,也是走進群眾的連心崗。
以“常態化輪值”推動協商民主“飛入尋常百姓家”,委員們發揮界別優勢精準開展為民服務,通過全鏈條“履職接力”,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158件,提出協商建議230余條,報送調研報告71篇。
品牌越響,協商越有分量;書香越濃,履職越有底氣。以書香涵養建言資政“底氣”,在實踐中心蔚然成風:開展“灞尚書香”讀書活動96場次,創新打造的“灞尚書香?委員人人講”專題平臺累計舉辦139場,分享活動座無虛席、干貨滿滿。
3月17日,劉麗萍委員以“尋求最大公約數 畫出最大同心圓”為題,用鮮活案例生動詮釋,真摯分享贏得陣陣掌聲共鳴。“這里不僅是交流平臺,更是錘煉履職能力的陣地!”“梳理經驗、同臺交流的過程,讓我更感悟到同心同向的力量。”
10月11日,“書香政協區”墨香與書香交織縈繞。墻上,錯落懸掛著一幅幅書畫佳作;案幾旁,幾位書法愛好者正圍坐切磋,這里是“翰墨潤灞水 丹青繪白鹿”書畫作品“月月展”現場。
打破以往僅重大節日辦展的慣例,在灞橋區政協倡導下,委員佳作每月準時亮相,固定展覽已成為以筆會友的開放平臺。“目前已累計舉辦13期,委員們熱情投稿,不少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也慕名而來,后續檔期都排滿了!”楊聯合介紹,各界別、各委員工作室、各街道學習組也在此開展集體學習、界別聯誼、線上直播互動等活動,不斷推動政協工作從“幕后”走向“臺前”,讓群眾感受到委員就在身邊。
講好故事:
奏響凝心聚力“協奏曲”
除了凝聚委員共識合力,如何讓社會各界“愛來政協做客、愿在政協商量”,成為灞橋區政協踐行“人民政協為人民”努力的工作方向。
灞橋區政協充分發揮文史館“存史、資政、團結、育人”重要作用,搭建起挖掘灞橋文史底蘊、講好灞橋故事的多元平臺。從《鄉黨陳忠實》《歲月如歌?影像紡織城》的精心編纂,到《灞河》《灞橋政協四十年》的重磅推出,一系列文史力作接連涌現,把打造兼具政協特點與灞橋特色的文史工作品牌越擦越亮。
以情鏈接、以史聚力。作為新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紡織城承載著灞橋乃至西安工業化的厚重記憶。今年年初,灞橋區政協正式啟動《紡織城口述史》采編工作,邀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老工人、干部、勞模、家屬及二代居民等親身講述,搶救性記錄正在消逝的時代聲音。
已播出的四集專題片中,原國棉三廠生產系統黨總支書記竇玉芳、原西灞投第一室綜合科負責人石寶明、原五環集團工人孫金艷三位老紡織人直面鏡頭,深情講述“我與紡織城”共同成長的歲月故事。9月18日,灞橋區政協在實踐中心開展“織憶灞橋:紡織城工業記憶口述傳承”主題活動,讓工業記憶在交流中薪火相傳。
讓協商民主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2024年8月,灞橋區承辦第十一屆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活動,共有來自19個省、市、自治區的103所知名中學的師生參加,活動圖文直播瀏覽量達716萬次。
“實踐中心就是一座橋梁,讓青少年近距離觸摸民主實踐,讓協商民主在青春接力中永葆活力。”作為西安鐵一中濱河高級中學模擬政協社團負責人,成雯委員帶著豐富的指導經驗全程參與了活動籌備工作,她在分享帶領社團榮獲多項全國最佳提案獎實踐心得時如是說。如今,灞橋區9所高中已實現模擬政協社團全覆蓋。
從匯集民智的“議事廳”到傾聽民意的“連心橋”,再到凝聚共識的“會客廳”,灞橋區政協以創新實踐踐行“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民主真諦,讓履職更有溫度、協商更具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