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二十日,在陜汽汽車總裝配廠,工人忙著裝配零件。

11月19日,在寶塔山±800千伏換流站建設現場,GIS設備在有序安裝。本版照片均由陜報記者 田若楠攝
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前三;天然氣、原油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三、第四位;隆基綠能晶硅太陽能電池HIBC轉換效率達27.81%,世界第一;立芯光電高功率單模半導體激光器芯片填補國內空白……
11月21日,在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西安市、寶雞市、銅川市、榆林市負責同志揭曉陜西“十四五”時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成績單”。
“十四五”收官在即,這是盤點成績、“充電加油”的中轉站,更是籌劃部署、蓄勢待發的新起點。
5年來,陜西堅定不移把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擺在突出位置,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未來產業,扎實推進重點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煥新升級 點燃新引擎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陜西工業體系完整,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立足新發展階段,陜西充分把握數實融合發展趨勢,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主導產業煥新升級。
“我們統籌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三位。”省工信廳副廳長張康寧說,累計培育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16家、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53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42家;評選先進級智能工廠143家;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98家,數量居西部第一。
能源是陜西的傳統優勢。堅持穩煤、擴油、增氣并舉,陜西持續推動優質產能加速釋放,不斷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天然氣產量較“十三五”末增加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原油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三、第四位;2024年煤炭產量達7.8億噸,較2020年增加1億噸,為保障能源安全貢獻陜西力量。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武民說:“我們印發關中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一企一策’推動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型升級;謀劃實施一批千億級、百億級重大現代煤化工項目,一批低碳技術得到實施應用,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競爭優勢轉變。”
錨定產業基礎高級化這一主線,煤城榆林以建設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為抓手,全力推動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
榆林市副市長姬躍飛說:“榆林實施‘基礎研究+中試試驗+產業示范’全生命周期技術創新,鋅溴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牽頭的榆鄂寧現代煤化工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持續推動煤化工產業向下游延伸,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
產業煥新為陜西穩增長筑牢了底盤,點燃了新引擎。
強壯筋骨 培育新動能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領域。
“十四五”期間,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
“編制印發培育新型顯示、超導、增材制造等16個產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楊武民介紹,新能源汽車產量年均增長112%,產量規模居全國前三;三星西安工廠閃存芯片產能占全球15%,西安奕斯偉12英寸大硅片項目產能全國第一。
陜西科教資源富集,是優勢,也是底氣。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陜西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平臺體系,積極開展校企協同攻關“百團”計劃,實施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獎補,累計建成國家級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5家,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40家,支持284個技術項目加快產業化落地。
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凱說:“‘十四五’以來,西安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建成汽車、電子信息等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名躍升10位,居全國第十一位。”
寶雞是西部工業重鎮、制造業名城。寶雞市副市長高宏真說:“‘十四五’以來,寶雞市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實施科技創新研發機構、人才引育用留、項目管理、資金集成、‘四鏈’融合等5項改革,大力培育產業創新發展良好生態,工業經濟呈現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陜西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等千億級產業鏈再上臺階,促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航空等優勢產業鏈實現跨越發展,支持智能終端、物聯網、鈦及鈦合金等新興產業鏈加快提升,高質量繪就現代化產業體系“施工圖”。
基于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在三秦大地拔節生長。
前瞻布局 打造新優勢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決定未來產業版圖和產業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應用廣泛的光子產業是21世紀最具革命性、基礎性、先導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瞄準光子產業,陜西前瞻布局,2021年在國內率先發布“追光計劃”,推動光子產業集群快速壯大。4年來,陜西光子產業實現跨越式成長,企業數量攀升至370多家,產業規模從150億元躍升至365億元,初步構建起“材料—芯片—器件—系統”的完整產業鏈條。
“‘十四五’期間,銅川錨定產業轉型目標持續發力,梯次培育新興產業,光電子產業被納入全省‘一體兩翼’戰略布局,光電子企業有30余家,多晶磷化銦材料項目實現產業化,形成‘材料—芯片—器件—終端’的完整鏈條。”銅川市副市長劉正旺說,科技創新日益成為銅川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企業既是創新的主體,又是產業發展的主體。陜西扎實開展“規上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鏈主企業”梯度培育,持續推動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不斷支持大企業做精專業、做強主業,鼓勵中小企業做大規模、做優效益。
目前,陜西規上工業企業達8736戶;累計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99萬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1.94萬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27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6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1戶。
陜煤集團、延長石油入圍世界500強企業,陜西有色等6家企業躋身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生態更加完善。
張康寧說:“‘十四五’即將圓滿收官。展望‘十五五’,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蘇怡)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