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演活動現場
11月21日至23日,世界非遺西安鼓樂斗樂盛況再度回歸長安。何家營鼓樂廣場上盛唐清音遺韻裊裊回蕩——第十八屆西安鼓樂藝術展演以“傳承千年鼓樂,奏響非遺盛薈”為主題,讓曾響徹宮闕樓閣的長安雅樂,在為期三日的“斗樂盛宴”中再度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
11月21日上午,何家營鼓樂社的鼓師高舉鼓桴,一擊落下——“咚!”《將軍令》的第一個音符如驚雷破開時空。歷經梨園教坊昔日的淬煉,這雅樂似邊塞詩里烽火的余燼,似《霓裳羽衣曲》中遺落的珠玉,令現場聽眾瞬間感受到千年前的圖卷。
《將軍令》的余威尚在空氣中震顫,《普天樂》的悠揚旋律便如清泉般流淌開來。樂師們的笛聲清越,似鶴唳晴空;簫聲幽咽,如月照空山;鼓音渾厚,若大地回響。繼而,唐詩吟唱《憶江南》響起:“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婉轉的唱腔,與詩的意境、樂的韻律水融,渾然天成。隨后,雙云鑼《尺調引令》的清越之音,宛如綴在錦帛長卷上精妙的金絲銀線,將盛世的繁華與精雅勾勒得愈發清晰。
如果說首日的演出是向歷史的深情致敬,那么11月22日的“鼓樂競藝·匠心對決”專場,則是千年盛唐精神昂揚生命力的當代表達。當天,南集賢西村鼓樂社率先登場,獻上《十板頭》《斬狐貍》等十二首佳作。應戰者南集賢東村鼓樂社以《嗩吶皮》《圣壽樂》等六首經典曲目迎頭趕上。
當古老的“斗樂”環節開啟,這源于唐代樂坊間切磋技藝的傳統,曾是這座城市里最熱血賁張的文化景觀。此刻,中斷多年的歷史場景重現。兩社樂師相對而坐。西村一段疾如馬蹄的鼓段剛落,東村立刻以旋律在空中纏繞、碰撞、競逐,撞擊著在場每一個人的胸膛。
11月23日“青春鼓韻·薪火相傳”的壓軸專場,讓觀眾看到了西安鼓樂最為青春而澎湃的希望。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帶來了《雁落沙灘》《敢動山》等經典法鼓段。他們的演奏,深得古法三昧,神韻飽滿。
百年前,西安鼓樂的悠揚韻律,還只回蕩在關中平原的鄉間社火與古老廟宇之中。如今,這源自盛唐的古老音律,正以其深邃的歷史底蘊與磅礴生命力,完成從“人類非遺”到“世界共享”的文明之旅。這是一條由幾代鼓樂人用堅守與創新踏出的傳播之路,也是一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雄渾樂章。
20年前,西安鼓樂六大樂社幾乎瀕危,依靠趙庚辰、李石根等一批耄耋老人驚人的記憶力,和馬西平教授持之以恒的記錄、翻譯,完成了西安鼓樂的數百萬字的搶救式發掘。后來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舉成為三秦大地最響亮的音樂文化名片。
20年來,東倉鼓樂社的艱辛傳承歷程尤為典型。他們從大唐芙蓉園日常演出起步,編創出極具敘事性與視覺沖擊力的《鼓》,大膽地嘗試,將舞蹈、全息投影,冰幕技術融入演出,創造出一種既古老又現代、既長安又世界的全新藝術體驗。不僅頻頻登上中央電視臺,在《非遺中國》《中秋詩會》、春節聯歡晚會西安分會場等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頂級綜藝節目中,東倉鼓樂社的樂師們身著復原唐裝,手持千年古譜,將盛唐氣象呈現給全國億萬觀眾。
文/圖 記者 職茵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