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義巷。
11月23日,西安市碑林區信義巷南口的“簪花少女墻”前,拍照隊伍從巷口蜿蜒至街邊,成為古城墻下一道新的風景線。曾經閑置的城墻邊緣地帶,如今蛻變成融合市井煙火與文藝氣息的“網紅打卡地”,這一切源于一場以“微更新”為核心的城市更新實踐。
曾是城墻邊的“沉睡”街巷
信義巷位于西安市建國門順城巷內側,地理位置優越,卻長期與“核心地段”不相稱。“早上賣菜的人多,到了中午基本就沒人了,也看不到年輕人。”今年66歲的趙大媽回憶說。
巷子中段的“西安市平絨廠”曾是區域最繁忙的工業廠房,1999年破產,2001年起由下崗工人自發形成綜合市場,雖然滿足了日常買菜等基本生活,但市容陳舊、功能單一,與城墻周邊的文化旅游定位形成鮮明反差。且“上午熱鬧、下午沉寂”的日常節奏,使得信義巷一度成為城墻腳下典型的低效空間。
轉機出現在2018年。當年,西安市啟動碑林區建南社區改造,與西安世界之窗產業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制定了“老菜場市井街區”微更新計劃。原則很明確——不推倒重來,不切斷原本的生活,而是“在保留中創新”。
2018年12月16日,一場盛大的活動在信義巷老平絨廠車間熱鬧舉行。街區運營負責人上官彥輝回憶:“原本預計300人的活動,結果吸引了上千人參加,盛況到現在都忘不了。”活動邀請了居民、攤販、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以及政府部門等不同群體,共同討論“生活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這場大會不僅收集了大量民意,也成為整個片區更新正式啟動的重要標志——讓街區從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共建”屬性。
2019年初,項目完成立項并進入規劃審批階段,更新范圍覆蓋順城巷、信義巷及老菜場區域。“我們的核心理念是‘保留—創新—融合—嵌入’。”談起更新策略,上官彥輝介紹,街區對老居民的生活狀態、市井風貌保持最大程度的尊重,同時以“微更新、輕介入”的方式提升功能。
不少老舊廠房的斜坡屋頂、樓梯間、墻面、閑置配電室都被保留下來;同時重新整合電力、上下水和排污設施,將原有60%閑置低效空間轉化為高效業態。通過嵌入咖啡、文創、展陳、工作室等多元業態,街區逐漸呈現“保留歷史肌理+注入現代生活”的雙重面貌。2021年“五一”假期,老菜場街區正式開街試運營。城墻腳下的老廠房第一次以明亮、開放的姿態重新走進公眾視野。
主理人經濟激發商業活力
如今的老菜場街區已有160余家商戶,其中65%屬于主理人經濟。在街區已經扎根五年的餐飲店“自然覺醒”門口,主理人李潔正忙著接待客人。她見證了街區五年來的變化——更新加速、競爭增強、客群多元。
為了跟上街區節奏,她對店鋪進行二次裝修,對菜單不斷迭代,從客戶反饋中調整味型、優化服務。“一開始挺緊張的,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后來心態越來越穩了,也更加自信。”李潔說。如今,她的第二家店已經從街區走出去,開到了外區。
“街區和商戶是互相成就的。”她說,“這里平臺好、氛圍暖,大家像鄰里一樣互相幫忙。”街區開街時招商率為60%,同年國慶節已提升至80%。2023年—2024年,老菜場街區入選全國主理人活躍項目,成為“主理人經濟”的一個典型樣本。
街區提出了“新煙火主義聚集地”的定位,構建“老地方新生活”的發展邏輯。圍繞“購、吃、住、娛”,形成年輕消費者喜歡的沉浸式生活方式場景;同時堅持“文化免費開放”,定期舉辦音樂節、電影放映、京劇表演等活動,讓文化并非“消費品”,而是居民隨手可觸的日常。
今天的老菜場,既是年輕人的城市社交場,也是老居民的生活延續,更是家庭聚會的新選擇,實現了文化、煙火與商業的多重融合。
老城區城市活力再生的鮮活案例
西安市碑林區柏樹林街道建南社區黨委書記尹虎表示,老菜場更新不僅是商業活化,更是民生改善的具體實踐。社區發揮紐帶作用,盤活閑置資源,讓“小空間”發揮“大作用”。
信義巷原本難以利用的狹窄過道,如今成為擺放舊書的書攤;閑置廠房保留主結構,融入涂鴉、連廊、露臺廣場;圍繞居民需求,街區形成從便民市場到咖啡文創、從維修服務到養老照護、從非遺體驗到天臺音樂會的綜合性生活圈。
2024年8月23日,商務部對外發布第一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優秀實踐案例,西安市建南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經驗入選。
11月21日11時,住在信義巷附近多年的居民楊博,像往常一樣在巷口食品店買了麻花,又到隔壁辣椒鋪買了二兩辣椒面。就在她買辣椒面的同時,樓上三名游客手持相機,對著二樓的涂鴉墻和咖啡館不停按快門。
一邊是居民熟悉的老菜場:買菜的、送貨的、趕集的,人流不斷;另一邊是年輕人聚集的文藝場景:拍照、喝咖啡、聽樂隊,音樂順著樓梯飄到巷子里。“以前這條巷子基本都是老人,現在年輕人的加入讓小巷更加有活力了。”楊博說。
到了周末,街巷里熱鬧得更是明顯:老人們的子女紛紛回來,一家人在網紅餐廳吃飯聚會,成為這幾年信義巷最常見的畫面之一。
如今的信義巷工作日客流量約1.5萬人次,節假日峰值可達3萬,促進了就業和消費的雙向繁榮。順城巷青石板路串起歷史記憶,老菜場的煙火與潮流并存,為古城注入新的能量。
城墻根下,一條曾經灰暗陳舊的小巷,正以“保留生活、更新空間”的方式繼續生長,成為西安老城區城市活力再生的鮮活案例。
文/圖 記者 朱娜娜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