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閻良區新華路街道紅旗社區,有一群“社區合伙人”,以貼心服務,讓7000多位居民在觸手可及的變化里真切感受幸福的溫度。
自2021年以來,該社區以“幸福紅旗合伙人”品牌項目為抓手,聯動黨建、團建、志愿關愛、文化體育、社區治理、商圈六大類力量,將“共治、共建、共享”理念深植日常肌理,讓幸福服務浸潤民心。
合伙人撐起便民服務網
“我喜歡吃洛南豆腐,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太方便了。”11月19日,74歲的居民樊海云在社區便民集市上,贊嘆著如今的便利生活。每周三清晨,紅旗社區廣場總是熱熱鬧鬧,購物、義診、義剪等攤位一字排開,剛炸好的油糕冒著熱氣,引得居民爭相選購。
“小區60歲以上老人占三分之一,以前去最近的超市要走15分鐘,對老年人很不方便。”社區負責人趙瑋介紹,社區依托商圈合伙人打造的便民集市每周準時“開張”,11點前貨品基本售罄,每次能吸引百余位居民參與。如今,從新鮮蔬果到日常用品,從健康義診到便民剪發,“家門口的集市”不僅解決了居民購物難題,更傳遞著社區的暖心關懷。
商圈合伙人的助力不止于此。社區廣場的藥店讓轄區老年人連連稱贊:“以前買藥要走15分鐘,現在下樓就能買到藥,太省心了!”
與商圈培訓機構合作的小小講解員項目,更讓孩子們在成長中收獲滿滿。20多名9至10歲的兒童,經過10節課的專業培訓,自信地向居民講述8位試飛英雄的事跡,在提升表達能力的同時,將家國情懷深深植入心中。培訓機構以低于市場價提供教學服務,既助力社區文化建設,又收獲了良好口碑,實現互利共贏。
志愿與文體助力幸福日常
“咱們社區80歲的獨居老人楊敬,女兒遠在東北,自己守著老房子,以前常透著孤單勁兒。”社區負責人趙瑋提起志愿服務,語氣滿是暖意,“后來聯動志愿關愛合伙人,試飛院武警中隊的戰士丁正成了老人的‘貼心人’,定期上門打掃衛生、嘮家常。”
趙瑋說,自從有了這份陪伴,老人生活多了色彩,總念叨“就像子女在身邊一樣貼心”。后來老人女兒回家,聽聞母親與志愿者的幸福時光,特意寫下感謝信。“現在,我們聯合20多家志愿關愛合伙人,精準對接獨居老人、特殊家庭需求,讓志愿服務真正暖到心坎里。”
樊海云是社區的“紅人”志愿者,55歲退休后,她承擔起原單位退休人員的管理工作;2018年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移交社區,她主動投身黨建、入戶慰問等志愿服務,用耐心細心為鄰里排憂解難,成為社區與居民間的暖心橋梁,詮釋著“老有所為”的志愿情懷。她說,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熱忱,感染著她一路堅守。
文化生活的豐盈,讓幸福更有滋味。62歲的惠增尚夫婦退休后組建藝術團,自費采購設備深耕創作。成為文體合伙人后,他們有了更大展示平臺——每年七月的納涼晚會,藝術團與旗袍協會、樂隊等聯袂登臺,12個節目、百余位演員為居民獻上視聽盛宴。社區還聯合文體機構開設繪畫、舞蹈、樂器等公益課堂,既豐富居民生活,又讓機構展示實力,實現文化惠民與機構發展的雙向奔赴。
多方攜手破各類難題
紅旗社區曾因國企改革移交、三供一業改造遺留問題,面臨資金不足、人員短缺的治理困境。“幸福紅旗合伙人”模式推出后,80多家合伙人陸續加入,去年7月更試點社區經濟、建立社區基金,將利潤反哺社區建設,為治理注入持續動力。
面對16歲女孩突發精神分裂癥、80多歲居民因皂角樹枯萎質疑物業等問題,趙瑋總能聯合合伙人破解:聯系志愿關愛合伙人醫院為女孩提供治療,申請低保減輕家庭負擔;召集物業、業委會等治理合伙人妥善處理枯樹問題,承諾補栽綠化、修剪枯樹,化解居民疑慮。
如今,每月一次的合伙人碰頭會已成常態,大家共研治理難題、凝聚共識。從單向尋找合伙人到合伙人主動上門,從樊海云這樣的志愿者堅守到各類合伙人攜手發力,紅旗社區用實踐證明:找準居民需求與合伙人優勢的契合點,才能讓服務最大化,讓居民滿意度更高、合伙人主動性更強,讓幸福在社區落地生根。
記者 姚瑞丹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