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王斌 通訊員 馮江慧)11月19日天還未亮,洛南縣洛源鎮“洛源老劉家”非遺工坊的燈光就已照亮門前的344國道。
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凡蹲在泡豆池邊,仔細看著經秦嶺山泉水浸泡10小時的黃豆。這些黃豆每一粒都漲得瑩潤發亮,表面光滑得像嬰兒的皮膚。“石磨磨漿節奏要勻,太快太慢都出不了好味。”他對石磨旁的工人閔雙霞叮囑道。
這樣的磨豆腐場景,在洛南縣已“上演”千百年。從戰國孫臏為母制“無骨肉”的傳說,到清乾隆御膳貢品,再到撐起20.9億元的特色產業,洛南豆腐藏著秦嶺腹地的風土印記,更鐫刻著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與革新。

“老手藝”的新傳人
“水點瓊漿天下奇,火燒豆腐云外香。”11月13日,洛南縣豆腐文化館內,洛南縣豆制品行業協會會長、王家豆腐大院創辦人王振書輕撫祖輩留下的老石磨說,“老手藝需要新傳人,目前,全縣已認證8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成3個非遺工坊。”
“剛回來時,街坊都笑我大學生磨豆腐,白讀了書。”劉凡談及14年前的選擇,語氣仍帶倔強。
2011年,在外打工的劉凡因父親一句“祖輩傳下的手藝不能斷”,選擇回到老家。初進作坊時,還是“石磨+鐵鍋”的老配置,一天最多做25公斤豆腐。“守著金飯碗要飯,這哪行!”2012年,劉凡注冊了“洛源老劉家”商標,對豆腐制作進行改革:保留石磨磨漿、酸漿點漿古法,引入高溫殺菌設備;堅持不添加防腐劑,靠真空包裝延長保質期;在傳承工藝的同時,開發代餐、餐飲專供等細分產品。
這份“守正創新”讓老手藝煥發新生。2024年底,劉凡的公司年產豆制品350噸,年產值突破800萬元,洛源老劉家豆腐干系列產品入選“陜西非遺好物”,“洛源老劉家”品牌榮獲“商洛老字號”稱號。
據悉,在像劉凡這樣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動下,目前,洛南縣豆腐制作技術骨干達1200人。
“小豆腐”撐起大產業
“現在種大豆,一畝地比以前多掙300多元。”已簽訂收購協議的洛南縣城關街道小河村村民陳夏記笑著說,“保底價每公斤5.6元,不愁賣。”
陳夏記的底氣,來自洛南縣筑牢產業根基的舉措。作為“全國大豆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洛南縣在全縣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每畝補貼200元;建成豆腐產業園,集聚豆制品加工企業及合作社,組建豆腐加工銷售運營公司;探索“政校企”“政企企”協同創新模式,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研發出豆乳、豆蛋白等20多個豆類新品,推動豆制品從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邁進。
產業發展的最終落點是帶動百姓增收。洛南構建“企業+集體經濟+農戶”聯農帶農機制,豆腐產業遍布洛南縣16個鎮(街道),產業鏈企業超1000家,帶動1.5萬戶農戶4.2萬人增收。“以前出去打工,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既能掙錢又能顧家。”洛南縣保安鎮三義村村民黃長合常年在豆腐產業園包裝車間工作,每月收入穩定。
目前,洛南縣優質大豆種植面積達8.2萬畝,豆腐產業已形成“百年王家”“洛源老劉家”等10個特色品牌,在西安市、商洛市商州區有31家豆腐體驗店、245家鮮豆腐直營店。
“老味道”的新滋味
“這是秦嶺山泉水做的,您嘗嘗就知道不一樣了。”11月19日,西安市育才路“洛味源·洛南豆腐館”內,張瑜正為顧客端上一盤香氣撲鼻的水煮豆腐。
讓洛南豆腐走出秦嶺,文化賦能是關鍵。洛南縣多次在西安市開展“洛南豆腐走進西安萬人嗨吃”活動,掀起“洛南豆腐熱”。近年來,洛南縣先后舉辦洛南豆腐促銷活動40多場,吸引近500萬人次參與。同時,為年輕群體打造《洛南豆腐》主題曲,推出時尚禮包和節日禮券,讓傳統美食變新潮伴手禮。更令人驚喜的是,洛南豆腐還引起瑙魯共和國總統的關注,成為外交場合的“秦嶺名片”。
“沒有文化內涵,豆腐產業發展就缺了靈魂。”在王家豆腐大院內,除豆腐文化館、體驗館外,還建設了豆腐文化墻、“豆腐宴”美食館。為了宣傳豆腐文化,王振書在此開設了“豆腐大講堂”,定期向行業會員、游客宣講豆腐產業文化內涵,并推出“豆腐+研學”體驗游,年接待研學、旅游人數超3000人次。
秦嶺山泉仍在流淌,石磨轉動從未停歇。正如王振書所說:“一塊豆腐雖小,卻能撐起大民生、帶動大發展,這就是洛南豆腐的力量。”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