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譚壩鎮,美麗中透著溫暖的氣息,付家河的碧波與連綿的青山交相輝映。昔日偏安一隅的農業鄉鎮,如今正以“湖畔明珠”的全新姿態,在秦巴山水間熠熠生輝。近年來,譚壩鎮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優良生態“底色”更濃,讓融合發展“特色”更亮,讓民生福祉“成色”更足,書寫了一篇鄉村振興的生動范本。

守護“綠底色”,鑄就發展“金鑰匙”
發展的抉擇,源于對自身價值的重新發現。譚壩鎮山林密布,黃石灘、八一兩大水庫如明珠鑲嵌,生態是其最大的財富。面對發展的考題,譚壩的答案清晰而堅定:絕不走犧牲環境的老路,而是要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并將其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為此,譚壩鎮一方面厚植生態家底,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另一方面,則大力挖掘生態潛力,將獨特的湖泊濕地景觀與康養產業規劃相結合,為“宜居譚壩”注入靈魂。同時,鎮內馬河、前河、惠坪等一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在“拯救老屋行動”中煥發新生,安家寨臘肉、傳統制茶等非遺技藝得以活態傳承。生態與文化,共同構成了譚壩發展的堅實基座。

融合“農文旅”,激活產業“新引擎”
有了好風景,如何催生新經濟?譚壩的破題之道在于“融合”。
傳統村落“活”起來。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老屋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變成了承載鄉愁與文化的寶藏。譚壩鎮創新推動“傳統村落+秦巴民俗+研學康旅”多元融合,在前河社區,中藥材研學項目吸引著學生團隊;在安溝有機茶園,游客們體驗采茶制茶,一條茶旅廊道已然成形。
全域旅游“串”起來。一條精心規劃的“湖畔明珠”生態旅游線路,將散落的景點“串珠成鏈”:從黃石灘水庫的浩渺,到瓦鋪古村的靜謐,再向外對接桃花源景區與高鐵站,譚壩正從“過境地”變為“目的地”。
特色品牌“亮”起來。通過“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安溝茶葉、道地藥材等特色產業實現了從“賣資源”到“賣品牌”的跨越。“安溝紅茶”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身價倍增;農耕體驗、臘肉制作等活動,則讓游客的“體驗感”變成了村民的“收益賬”。去年,全鎮通過產業聯動提供崗位200余個,群眾就近增收超20萬元。

共享“發展果”,描繪宜居“新圖景”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于民。譚壩的變化,寫在百姓的笑臉上,也映在宜居的鄉村圖景中。基礎設施不斷跨越升級,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譚壩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打造出“安溝茶旅”“譚壩藥谷”等各具特色的鄉村風貌,留住了詩意鄉愁。
治理有效是和諧的基石。黨建引領下的網格化管理與多元共治,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廣泛開展,“最美家庭”等評選涵養著文明鄉風。如今,村容整潔、鄰里和睦、產業興旺,已成為譚壩鄉村的普遍景象。

展望前路,風帆正勁。下一步,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譚壩鎮將繼續緊扣“湖畔明珠·宜居譚壩”目標,在項目帶動、市場培育、品牌建設和人才培養上持續發力,讓這顆秦巴山水間的明珠更加璀璨奪目,為全區鄉村振興事業貢獻更多的“譚壩實踐”。(少賓 通訊員 何麗)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