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漢濱,幸福安康。龍舟文化孕育了獨特的城市底蘊,龍舟精神凝聚起強大的奮斗力量。作為安康中心城市所在地,舞龍頭、走前列,漢濱區扛起首善之地的擔當;賽龍舟、爭上游,漢濱人鼓足干勁,奮勇向前。
脫貧人口占全省4%、全市25%,監測對象占全省7.4%、全市22%——脫貧攻堅戰勝利后,進入5年過渡期的“考場”,漢濱區始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交出了鞏固銜接工作“四連優”答卷,全力沖刺“五連優”目標。

防返貧,守住一條底線
脫貧后的首要任務是防止返貧。地處秦巴山區的漢濱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扎實推進“三落實一鞏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440.5億元、增長5.4%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5元、增長7.2%。
駐下去,真幫扶。嚴格執行駐村干部選派管理辦法,統籌總行等中央和省市區159家單位選派的第一書記240名、工作隊員431名,實現“五類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全覆蓋,全面扎實做好駐村幫扶工作。
跑起來,常入戶。堅持基層排查與數據分析聯動,線上依靠醫保等大數據平臺推送預警信息4692條,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路;線下發揮村“兩委”關口前哨作用,3900名網格員常態化走訪。累計識別監測對象5893戶19866人,戶均落實針對性措施3.6個,穩定消除風險3897戶13687人。
盯得緊,兜得住。嚴格落實一站式就醫、先診療后付費等政策,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監測對象全覆蓋。積極探索“融救聯助”創新實踐活動,動態管理低收入、殘疾、大病等困難人群,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救盡救。

促增收,做好“兩業”文章
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核心路徑。漢濱區在守護好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綠色產業,培育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07個、龍頭企業5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0家、家庭農場77家,把1.7萬農戶牢牢嵌入產業鏈,實現聯農帶農、利益共享。
鳥瞰漢濱,綠水青山無限生機。以畜牧、茶葉、蔬菜、魔芋為主,以烤煙、蠶桑、油茶、食用菌、中藥材、生態漁業等特色產業為輔,漢濱鄉村產業體系日益完善。堅持擴規模、延鏈條“雙輪驅動”,富民產業蓬勃發展。
漫步漢濱,南北二山活力澎湃。漢濱區全面落實促進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穩崗就業政策措施,健全區鎮村三級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實名制就業臺賬,持續開展就業幫扶專項行動,有力確保了群眾穩定就業,累計發展新社區工廠141家,帶動就業1.4萬人,群眾年均增收3萬元,年產值達16億元,實現了搬遷群眾足不出戶,就地致富。
行走漢濱,就業創業熱潮涌動。2025年,漢濱區籌措獎扶資金1.5億元,發放小額貸款9986萬元,全力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聯農帶農,把脫貧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打好勞務輸出“保”就業、幫扶車間“穩”就業、“三區”就近“帶”就業、專項崗位“擴”就業、技能培訓“促”就業組合拳,帶動脫貧人口穩崗就業9萬人。

興鄉村,推進“千萬工程”
“千萬工程”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漢濱區持續用功學好用活“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建管用并重、美化凈化生態化兼顧,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著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誰來建,怎么建?村民是主體,群眾說了算。
新城街道程東村按照群眾意愿,整治環境、拓寬道路、提升改造農家樂、發展庭院經濟。改造后的程東村容貌煥然一新,游客紛至沓來,城市后花園的名號日益響亮,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五里鎮劉營村陸續完成了道路綠化、村莊亮化、停車場規范化等硬件改造后,又著力在鄉風文明上下功夫,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環境衛生“一月一檢查一評比”活動。村上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新民風建設內容,一季度開展一次道德評議,評選出“最美庭院”供大家參觀學習,持續為和美鄉村增色添彩。
縣河鎮財梁社區在建設銀行傾力幫扶下,由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蝶變為如今的美麗鄉村。2024年11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山水間的家》走進財梁社區,全面展示了當地發展智慧農業、建設數字鄉村,持續提升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村一特色,處處皆風景。漢濱區規劃建設建民瀛湖、關廟早陽、張灘石梯、新城縣河、金川吉河5條“千萬工程”示范線,投入資金1億元,實施“基礎設施補短、拆危治亂換貌、環境提升改顏、文化建設塑魂”提升工程,典型示范、引領帶動全區人居環境整體提升,目前,已發展庭院經濟895戶,農房風貌提升681戶,農家樂(民宿)改造88戶,改造戶廁279戶。
“胸懷‘國之大者’,扛牢政治責任,錨定目標,接續奮斗,久久為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實績實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漢濱區委書記吳大林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漢濱區將以舞龍頭的姿態、賽龍舟的干勁為聚力建設幸福安康貢獻新的更大力量。”(少賓 通訊員 周亭松)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