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寇靜 通訊員 張楠)11月18日,丹鳳縣政協召開十屆二十二次常委會,聚焦“建設魅力縣城,提升群眾幸福感”議題,政協委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共同為打造有顏值、有底蘊、有溫度的魅力之城匯聚智慧、凝聚共識。
會前,縣政協成立專題調研組,深入棣花、商鎮、龍駒等地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聽取匯報、交流訪談等多種形式,系統梳理出空間布局不均衡、老舊小區配套不足、文旅融合深度不夠、公共服務供給欠缺、市民文明素養有待提升等五大類問題,形成詳實的調研報告,為委員協商提供精準靶向。
在龍駒街辦老舊小區改造現場,調研組目睹了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變化:昔日閑置角落變身精致口袋公園,斑駁空地矗立起整齊的健身器材,居民們在新落成的休閑區域散步休憩,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精準的‘微改造’和‘精提升’。”劉蓬勃委員結合現場見聞提出建議,老舊小區改造要實行“一區一策”,在完成基礎類改造的同時,要注重完善類和發展類內容的提升,通過盤活小區閑置空間,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健身路徑、社區食堂等便民設施,系統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下樓即享”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
“棣花古鎮停車是個大問題,遇到周末或者假期,到處都停著車,影響交通還不美觀。”在棣花鎮調研時,許家塬村民劉女士道出了群眾心聲。
聚焦城市交通“腸梗阻”。王丹文委員建議,實施城區路網加密工程,打通斷頭路,拓寬馬路,合理規劃停車設施。同時優先發展公交,完善慢行系統,引導綠色出行新風尚。
“城市魅力,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孫健康委員呼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整合市政、交通、環衛等資源,建立統一管理服務平臺,推行“網格化+智慧化”管護模式,以數字賦能實現城市“智管”“細管”。
“丹鳳深厚的商於古道文化、賈平凹文學品牌和葡萄酒文化是我們的獨特IP。”劉妍委員建議將這些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建設,對老建筑、老街區進行保護性修繕,在街區改造中融入商幫、船幫文化,通過主題文化墻、雕塑群等載體,讓市民游客“看得見歷史,讀得出故事”。
縣政協委員張佳琳聚焦社區治理,建議建立“社區+物業+網格員+志愿者”四位一體治理模式,在各社區設立矛盾調解室、便民服務站,定期邀請居民走進社區、評價社區、建設社區,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形成基層社區治理與群眾自治的良性互動。
調研組還建議,以城市總體規劃為統領,銜接國土空間、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專項規劃,構建“全域統籌、分區施策”的規劃體系;圍繞秦嶺生態保護,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打造商洛特色生態產業品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委員們言辭懇切、案例鮮活的發言,承載著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與會部門負責人逐一積極回應。
縣發改局局長李宏濤說,“將多渠道爭取資金,謀劃儲備一批2026年計劃實施的重點項目,確保魅力縣城建設接續發展。”
縣城市管理局局長樊立剛表示,將持續推進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十大行動”和“干凈丹鳳”創建工作,開展“點亮背街小巷”專項行動,加快推進智慧城管平臺的優化升級,提升現代化城市治理效能。
“將加快商山云棲、武關古城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旅游與體育、醫養等產業融合,優化產品與服務,打造康養旅居魅力城市。”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楊仁廣說。
“建設魅力縣城,歸根結底就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讓大家的生活更加方便、舒心和美好,”縣政協主席王舒表示,委員們的真知灼見與部門的務實態度,共同勾勒出丹鳳魅力縣城的清晰輪廓,縣政協將認真梳理本次協商會形成的意見和建議,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報送縣委、縣政府決策參考。并將持續對協商成果的轉化落實進行跟蹤問效,推動委員的“金點子”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