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拓玲 實習生 謝斯晴
11月21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主辦,未央區委宣傳部、西咸新區宣傳文旅局承辦的“家風揚正氣·唐詩傳美德”全國文明家庭故事分享會,在陜西志寬食品有限公司同新食品觀光研學基地溫情開講。
這場以“唐詩為線、家風為核”的文明實踐活動,讓千年詩韻與當代家庭美德在企業空間里共振,為文明西安建設添上了一抹溫暖的唐風底色。
唐風為引
以詩入題 讓美德有了“古意新聲”
“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孝悌,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真誠,唐詩里藏著中國人最本真的美德。”活動開場,主持人以詩為鑰,將“家風”二字錨定在傳統文化的根系里。
“唐詩不是故紙堆里的文字,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美德密碼。”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選擇以唐詩為紐帶,正是希望讓家風傳承跳出“說教式”框架,借由大眾耳熟能詳的詩句,讓“孝悌、誠信、擔當”等美德有更生動的表達。
家風為魂
三個家庭寫就“當代唐風新篇”
隨后,一場融合家風故事與唐詩意蘊的分享之旅正式開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家的軍功章,就是這句詩的當代注腳。”分享臺上,軍嫂全月秋帶著大女兒靳雙馨和小兒子靳益之,一起講述了“一家三代守家國”的故事。
在“全國文明家庭”的好家風的熏陶下,靳雙馨工作兢兢業業,成為中醫科小兒推拿師,把“為大家守小家”的承諾寫進了居民的健康檔案里。“就像詩里說的,前輩們‘萬里長征人未還’是守國,我們今天守好每一戶居民,是守家——家國從來都是連在一起的。”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家的家訓‘先做人,后做餅’,就是‘種誠收信’的道理。”全月秋家庭分享結束后,全國文明家庭代表聶志寬指著展柜里的糕點,把家風與企業的聯結講得真真切切。
二十年前,有次糕點已打包完畢準備出庫,聶志寬習慣性嘗了一塊,總覺得味道不對勁,最終決定銷毀整批產品、倒掉原材料,哪怕受損失,也要守住“誠”的種子。如今,這顆“種子”在企業里結出了果:車間師傅會主動挑出開裂的點心,銷售員會如實告知保質期,老顧客說“買志寬的餅,吃的是放心”。
“就像種地,春天種下誠信,秋天才能收獲大家的信任。這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實在。”聶志寬的話,讓現場職工頻頻點頭。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甄陵一家守護文化的故事,就像春雨滋潤著心田。”聶志寬分享后,西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寧晨岑接過話筒,將甄陵家庭的文脈傳承故事緩緩道來。
高陵區文化館館長甄陵,扎根基層文化工作40余年,首創“公共文化服務‘110’”模式。他傳承“努力上進、清白做人”的甄氏家訓,將家風融入日常。他設立家庭圖書角,帶家人閱讀經典、體驗書畫,寒暑假領孫輩參觀博物館,培育愛國情懷。女兒甄欣受其影響,身為公務員恪盡職守,公公去世后接婆婆同住盡孝;妻子悉心照料家人,全家和睦向善。這份“潤物細無聲”的奉獻,讓好家風不斷延續,成為文化傳承最珍貴的火種。
詩韻互動
以詩傳情 讓美德直抵人心
分享環節后,氣氛熱烈的“詩韻互動”將活動推向高潮。“詩詞對對碰”“詩韻家風接龍”活動引得觀眾踴躍參與。
“以前覺得‘家風’是家里的事,今天才知道,好家風能讓車間更暖、糕點更香。”陜西志寬食品的職工張阿姨特意把“先做人,后做餅”寫在本子上,旁邊還抄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
活動尾聲,職工們圍著全國文明家庭討教“家風秘籍”:有人問全月秋“怎么教孩子懂家國”,有人向聶志寬取經“怎么把家訓變企業文化”,寧晨岑則被圍著要“唐詩美德書單”。
“唐風不遠,家風常新。”這場在企業里開講的分享會,讓千年詩句有了當代的注腳,也讓文明家庭的微光,匯聚成了文明西安的暖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