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冰 許鵬
從飼料商到紅花蕎麥守護者,榆林市靖邊縣政協委員、靖邊縣紅盛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文秉的人生軌跡始終與土地緊密相連。近日,記者來到靖邊縣,見到了這位十五年如一日守護靖邊紅花蕎麥的“田壟追夢人”。
從2011年成立紅盛小雜糧專業合作社起步,蔡文秉以一粒種子為起點,串聯起育種、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不僅守住了靖邊紅花蕎麥的種質根基,更讓這株“塞外金穗”成為帶動鄉親致富的“脫貧種子”。
育良種
“別人賣蕎麥,我們賣種子”——這是蔡文秉多年來堅守的創業方向。
2008年,回到家鄉不久的蔡文秉,遇到了開啟農業之路的第一位“引路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柴巖。得知柴巖歷經30年提純復壯本土蕎麥品種,培育出抗倒伏、高產量、口感佳的“西農9976”品種,眼下正急需優質繁種基地,蔡文秉當即盤活村里1500畝地勢優越、隔離條件好的地塊,全力支持他開展試驗。
2011年,為解決“繁種后選出的蕎麥原糧只能低價出售”的問題,紅盛小雜糧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那時,看似5人聯合的團隊,實際上只是蔡文秉一人“孤軍奮戰”。“本地人習慣單干,合作社初期舉步維艱,但我認準了‘提純復壯本土蕎麥’這條路。”他說。
為了“西農9976”品種的繁育,蔡文秉陪著柴巖蹲守地頭,記錄著新品種不同生長周期的變化;為解決種子經營資質難題,他于2014年注冊公司,啃下了資質辦理的“硬骨頭”,讓合作社成為國內唯一專注該品種的企業。
天道酬勤。2015年,經“蕎麥產品品質品鑒會”鑒定,“西農9976”“西農9978”從多個品種中脫穎而出,品質最佳。這份認可,是對蔡文秉數年堅守的最好回饋。
“一個專家能搭起無數平臺,一項技術能撐起一個產業”。從創業之初,蔡文秉就打破“本土產業靠土辦法”的思維定式,始終將人才引進放在首位。
尤其是企業注冊后,蔡文秉更是廣納賢才,組建起一支由19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和本地土專家構成的技術團隊,涉及種業研發、農機農技、防疫等多個領域。2022年,得知王鵬科教授退休,蔡文秉第一時間登門,邀請其專注“西農9976”的提純復壯與新品種研發,防止品種退化。
為守護好“良種資源”,蔡文秉還選定地勢高、光照足、無污染的地塊,打造高標準繁種基地。如今,繁種基地已擴展至3萬余畝,年生產優質蕎麥種子0.1萬噸。
惠民生
農業創業路從來不是坦途,挑戰接踵而至。而早年殺羊攬工的艱辛、青海十年經商的磨礪,既讓蔡文秉做好了創業艱辛的心理準備,更鍛造出他不服輸的韌勁。
2017年,“西農9976”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亮相,雖獲外商青睞,卻因產量不足錯失合作機會;
2020年,由于市場假冒偽劣種子泛濫,蔡文秉奔走于市縣農業部門,歷時三年保住了品種純度;
面對境外低價蕎麥沖擊,本地蕎麥市場價從每公斤5元跌至2.6元,他依然堅持以高于市場價3至4毛錢的價格收購農戶的蕎麥,即便企業承壓也不辜負種植戶的信任……
農業科研周期長、見效慢,而蔡文秉始終堅定地做專家的“堅強后盾”。當第三方評估機構因不了解農業規律質疑研發工作時,他一方面與相關部門積極溝通,闡明“育種需3至5年見效”的行業規律;另一方面安撫專家情緒,承諾“就算政府不支持,砸鍋賣鐵也會把育種事業干下去”。
在人才隊伍加持下,蔡文秉的蕎麥產業不斷升級,成功推出蕎麥饅頭粉、剁蕎面專用粉等特色產品,后續還將開發方便食品、蕎麥芽菜等衍生品。“你看,這個型號中帶‘H’的就是我們企業的專屬品種。”指著產品宣傳冊上的“觀賞紅花蕎麥品種H2312”,蔡文秉語氣中滿是自豪。
在引進高端人才的同時,蔡文秉從未忽視對農戶的賦能。他通過“高校人才團隊+公司技術服務+農戶訂單種植”模式,累計帶動種植蕎麥3.1萬余畝,輻射607戶村民。針對合作農戶缺乏專業種植技術問題,他組織專家團隊開展田間培訓,從種子播種到收割加工提供全程技術指導,確保蕎麥品質與產量。
守初心
在守護傳統品種的同時,蔡文秉從未停止創新腳步:推動合作社開展蕎麥深加工,開發出蕎麥米、石磨苦蕎面粉等產品,滿足市場多元需求;規劃打造“蕎麥+觀光旅游+文化”的農文旅模式,讓靖邊紅花蕎麥成為地域名片。
為激發農戶重視教育、培育后備人才的意識,蔡文秉設立專項獎勵機制:凡與合作社簽訂種植合同的農戶,其子女考上985、211大學,即可獲得3000元現金獎勵。這項舉措已連續實施3年,累計獎勵10名優秀學生,既溫暖了農戶的心,也為鄉村振興積蓄了未來力量。
“讓土地生金、讓農戶增收,這是我辦企業的初心。”蔡文秉的這句話,既是他多年來深耕農業產業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作為政協委員的履職遵循。多年來,他將產業發展與縣域農業振興視為心頭大事,把來自田間地頭的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提案建言。
聚焦蕎麥產業發展痛點,他先后提交關于推進蕎麥育種基地建設、加強本土蕎麥品種保護、加大農業人才引進扶持力度等多件提案,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系列落地舉措隨之推進:爭取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推廣種植抗旱救災蕎麥良種、為農戶筑牢“減災增收”防線、開展小雜糧試驗示范……在他的呼吁和推動下,“紅花蕎麥”被寫入縣政府工作報告。
做農業難,難在周期長、投入大、利潤薄;做農業暖,暖在土地的回饋、農戶的信賴、農耕文明的傳承。從企業家到政協委員,蔡文秉守護本土農業、帶動鄉親致富的初心始終不曾改變。在這片紅花蕎麥飄香的黃土地上,他前行的腳步依舊鏗鏘有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