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維博
11月13日,銅川市政協就推動體教融合工作開展民主監督。此前,市政協還組織委員就農村供水、礦山治理等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靈活運用視察監督等形式開展協商議政,助力打好問題整改硬仗,助推黨委政府工作安排落地見效。
今年以來,銅川市政協緊扣市委、市政府深化“三個年”活動、打好“八場硬仗”工作安排,以年度協商計劃為作戰圖,組織委員深入產業一線、田間地頭、社區網格,通過專題協商、對口協商、民主監督等多種形式,形成“黨政所需、群眾所盼、政協所能”的履職矩陣,為銅川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聚焦“硬仗”靶心
協商議題精準破題
翻開銅川市政協今年的協商計劃,“問題導向”與“系統思維”貫穿始終。圍繞深化“三個年”活動、打好“八場硬仗”重點任務,銅川市政協精選出8項核心協商議題——從“推動優勢產業融入西安都市圈協同發展”到“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從“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到“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既呼應國家戰略,如西安都市圈、鄉村振興等領域,又扎根銅川實際,如鋁產業升級、礦山治理等方面,以“小切口”服務“大戰略”。
“選題緊扣市委全會‘六大戰略’‘三大產業集群’目標,每一項都瞄準銅川轉型發展的關鍵處、民生關切的要害點。”銅川市政協秘書長宋敬說,這種“精準滴灌”式的議題設置,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創新。
深入一線調研
把準脈搏開良方
協商議政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氣”。銅川市政協各專委會組建委員調研專班,深入產業一線“解剖麻雀”:在推動產業協同中,調研組兵分兩路走訪隆基光伏、裝配式建材基地,與企業技術骨干促膝長談,形成8份覆蓋一二三產的專項調研報告。為破解基層應急管理難題,委員們走進市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耀州區東站社區,實地察看“2+2+N”模式運行實效。圍繞農民增收,調研足跡遍布青砧苗木基地、電商直播小鎮,對標寶雞、蘇州等地學習先進經驗,為破解“產業規模小”“人才匱乏”等痛點尋找對策良方。
“調研不是走過場,而是要把‘泥土味’的建議帶上市政協議政桌。”參與西安都市圈調研的鄭升明委員深有感觸。通過對比西安、咸陽等兄弟城市產業協同機制,調研組不僅梳理出“要素虹吸”“規劃銜接不暢”等共性問題,更挖掘出“西安研發—銅川轉化”的獨特優勢。
協商“火花”迸發
助力發展見實效
在專題協商會上,委員們的發言直擊要害、妙語頻出:針對鋁產業初級產品占比高的問題,肖優勝委員建議“向綠而行、向鏈延伸”,推廣再生鋁循環技術,在銅川布局精密零部件基地。聚焦教育均衡,楊永樂委員提出“集團化辦學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推動本土名校與“云校+”課程深度融合。討論農民增收時,王策委員呼吁“農文旅+非遺”融合,打造“耀瓷工坊+農產品定制”特色民宿,讓鄉土文化成為增收新引擎。
協商成果轉化同樣“擲地有聲”。市政協建立“回頭看”機制,對礦山治理、農村供水等熱點問題開展提案監督、視察監督。圍繞“西安研發—銅川轉化”,推動建立“創新飛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建言成果被市發展改革委納入銅川“十五五”規劃。在基層應急管理領域,委員建議的“15分鐘應急支援圈”“智能監測設備操作培訓”等舉措,已被納入市政府政策制定日程。
市政協還創新建立“調研—協商—轉化”閉環機制:各專委會組建委員調研專班,形成高質量報告。通過視察監督、提案監督跟蹤問效,對礦山治理、農村供水等熱點問題開展民主監督。
凝聚共識共為
畫出最大同心圓
“協商議政不僅是‘議’,更是‘聚’。”銅川市政協主席劉西林強調,要通過民主協商凝聚發展合力。在西安都市圈協同發展專題協商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鄭富超現場回應委員關切,明確將以“十五五”規劃編制為契機,推動交通互聯、公共服務共建。在基層應急管理座談會上,委員建議的“黨建+應急”“風險隱患一張圖”等模式,得到相關部門積極采納。
從高鐵飛馳到產業協同,從課堂改革到應急管理,銅川市政協正以協商民主的生動實踐,書寫著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政協智慧正轉化為推動“八場硬仗”攻堅突破的實際成效。正如劉西林所言:“我們要以‘政協之能’服務‘轉型之需’,讓每一份建議都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銅川篇章貢獻政協力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