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政協委員走進神東——看科技創新發展”集中調研采訪活動在榆林啟動。省、市兩級政協委員以及多家主流媒體記者共30余人走進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有限公司,深入探訪先進能源企業在科技創新道路上的生動實踐。
在神東煤炭集團大柳塔煤礦,5塊大屏幕拼出井下工作面的全景實時畫面。
“這是我們的地面‘太空艙’遠程控制中心,也是實現高級智能化綜采生產的關鍵設備。”大柳塔煤礦智能運維隊數據運維班班長王志強指著一個半球形操控艙介紹。
在這里,采煤機操作員只需輕輕推動手柄、點擊操作臺上的按鈕,便能遠程遙控井下龐大的采煤機械,實現精準割煤作業。“這不僅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還形成了安全、高效、智能的采礦新模式。”王志強說。
大柳塔煤礦年生產能力達3300萬噸,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井工煤礦。
近年來,大柳塔煤礦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場景應用為抓手,緊緊圍繞“減人、增安、提效”的核心目標,遵循“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統籌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全面提升技術裝備水平與本質安全能力,切實保障礦工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
驅車駛入大柳塔煤礦井下,寬闊整潔的現代化巷道、規范醒目的標識系統、有序布設的管線設備讓人眼前一亮。
大柳塔煤礦綜采五隊控制臺司機許孟飛坐在移變列車中,實時監測礦井電壓、電流及各類采煤設備運行狀態。“我的職責是保障工作面的供液、供水。智能化系統讓一切更直觀、更可控,我的工作也變得更高效、更安全。”許孟飛說。
“以前,我們的采掘設備幾乎全部從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進口。如今,礦井中超過90%的設備已實現國產化,有力帶動了煤機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大柳塔煤礦黨委副書記祁陽表示,這一轉變彰顯了神東煤炭集團在推動行業技術自主化方面的引領作用。
沿著巷道繼續前行,猶如“擎天柱”般的超前支架牢牢支撐起采煤工作面的頂板。
“支架內,4.9萬個大氣壓撐起頂板,筑起安全屏障。”祁陽介紹,承擔全礦約三分之一生產任務的綜采五隊踐行“不安全不生產”理念,自建隊以來未發生任何輕傷事故。
依托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系統優化,大柳塔煤礦先后實現了從單井千萬噸到雙井雙千萬噸再到雙井三千萬噸的跨越式發展,并在無盤區布置、輔助運輸無軌膠輪化、綜采面輔巷多通道快速搬家、超長工作面布置等方面取得多項行業首創成果,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空白。
“來之前,我以為礦井巷道是漆黑、狹窄的。走進大柳塔煤礦才發現,這里的巷道寬闊平坦,更像是一條現代化隧道。”省政協委員、陜西博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玉俠感慨,“大柳塔煤礦引進了大量先進智能化設備,井下工人數量明顯減少。把危險的工作交給機器人,這是一項值得推廣的革新理念。”(記者 蘇欣雨 通訊員 李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