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今天,誰牽住了原創技術的“牛鼻子”,誰就掌握了創新的主動權和發展先機。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是應對技術挑戰、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舉措,更是引領行業未來、塑造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支點。
從科研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國能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神東煤炭集團”)正以持續涌動的創新動能,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11月20日,“政協委員走進神東——看科技創新發展”團隊深入神東煤炭集團,實地探訪能源企業以科技破題、創新領跑的生動實踐。
神東礦區位于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生態脆弱。煤炭開采與水資源保護如何并行不悖,成為擺在神東人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為了服務‘國之大者’、服務產業需求,打造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原創技術策源地,成為實驗室建設的初衷和使命。”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神東基地科研主管郝慶煖介紹,實驗室圍繞礦井水的“產、儲、凈、用”環節展開技術攻關,自主研發了煤礦地下水庫關鍵技術。
截至目前,神東礦區累計建成35座地下水庫,每年給礦區生產、生活、生態以及周邊地區工農業生產供水超7000萬立方米,實現了干旱地區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與有效保護。
“實驗室成立以來,累計承擔各類科技項目70余項,項目經費5.6億元。其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3項,還系統研究提出了我國礦井水保護利用的戰略目標和技術路線,推動礦井水成為戰略資源并寫入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文件。”郝慶煖說,“我們將持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為區域生態安全和能源保供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活水’。”
隨著開采深度和強度的加大,火災、粉塵等風險日益凸顯,加強安全管理至關重要。
在國家能源集團礦井通風安全與職業健康防護研究中心,智能通風、瓦斯防治、防滅火、粉塵防治與職業健康防護4個研究所分工明確,418臺(套)高端儀器設備支撐著多項前沿研究。這里以“問題導向、創新導向、結果導向”為原則,直面生產一線的需求:優化通風系統、解決工作面低氧問題、構建火災監測預警體系、研發智能降塵與個體防護裝備……
“目前,研究中心發布企業標準40項,授權或受理發明專利21項,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神東公司科技創新項目26項,累計投資8954萬元。”通風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將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一通三防”原創技術策源地,守護國家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安全發展。
“神東煤炭集團把實驗室建在生產一線,讓智力資源與生產制造深度融合,為煤炭行業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新范本,充分展現了能源標桿企業的責任與擔當。”榆林市政協委員、榆林市城市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峰說。(記者 蘇欣雨 通訊員 李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