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一輩子依賴別人,哪怕能自己吃飯、穿衣也好啊!”近日,在西京醫院診室里,37歲的李女士聲音哽咽,十幾年來,她的雙手已經徹底“失靈”——無法執筆寫字,不能抓握碗筷,連洗漱都要依靠家人。
這樣痛苦的折磨從15年前就已經開始,每天清晨,雙肩、雙腕、雙手掌指關節如同被無形力量束縛,僵硬感要持續1小時才能緩解。起初,李女士以為只是沒有休息好,緩一緩就好了。但隨著時間推移,癥狀持續加重,她來到西京醫院臨床免疫科就診,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李女士才明白“僵直”的原因。
隨后,通過規范系統治療,李女士的癥狀有所緩解。但卻因間歇性停藥導致病情反復,關節腫痛如影隨形。更令人揪心的是,她的雙手關節開始變形,掌指關節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指尖逐漸變成了“鵝頸樣畸形”。嚴重的關節畸形讓她不得不放棄工作,生活被無助與自卑層層包裹。
挑戰
類風濕關節炎手指小關節置換面臨多重困境
據悉,李女士的情況并非個例,作為一種累及全身小關節的致殘性疾病,我國類風濕關節炎患病人數超500萬,患病15年以上致殘率高達61.3%。與髖、膝關節等大關節置換不同,手指小關節置換堪稱“精細活”,尤其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手術難度更是呈幾何級增加。
首先是畸形復雜且差異大。患者可能同時存在“紐扣樣畸形”“鵝頸樣畸形”“尺偏畸形”等多種問題,成品假體無法匹配;關節微環境復雜,長期炎癥導致手指滑膜炎、肌腱損傷,關節周圍免疫微環境復雜,給假體植入和穩定帶來巨大挑戰;傳統假體缺陷明顯,臨床使用的硅膠假體普遍存在硬度不足、易松動,甚至可能引發“硅膠假體性滑膜炎”,長期效果差強人意;圍手術期風險高,患者因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何平衡炎癥控制與手術安全,是必須攻克的難關。“常規矯形手術只能改善外觀,卻會犧牲關節活動度,傳統假體置換隱患重重。”西京醫院臨床免疫科內-外科綜合診治團隊反復研討,“要讓患者重獲功能,必須突破‘個性化假體’和‘精準植入’兩大核心難題”。
突破
3D技術精準賦能 量“指”定制診療方案
李女士對于手術治療的愿望迫切,團隊決定采用3D精準化設計+鈦合金假體個體化診療方案,實施左手第2、3掌指關節同期置換術。
術前,團隊與3D技術部門深度協作,通過高精度影像學掃描,獲取手指關節三維數據。通過三維重建,受損關節的軟骨侵蝕程度、骨骼畸形角度、肌腱分布情況被精準還原,技術人員以此為依據,量“指”設計鈦合金假體。假體的關節柄長度、直徑,關節頭的弧度,都與骨骼結構完美適配,從根源上解決了傳統假體“不合手”問題。同時,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遠超硅膠,徹底規避了假體松動、誘發滑膜炎等風險。
更為關鍵的是,團隊借助3D模擬技術,提前演練手術全過程,通過微創小切口避開神經血管,精準去除病變軟骨和增生滑膜,將假體穩穩嵌入掌骨與指骨……每一個步驟都經過反復推敲,確保術中操作零誤差。“就像給手術畫好了‘導航圖’,每一刀、每一步都有精準依據。”主刀醫生趙金康副教授說。
康復
從“無法自理”到“功能回歸”
手術如期開展,團隊按照術前規劃,以微創切口逐層分離組織,小心翼翼避開指神經和血管束,直達受損掌指關節處,精準剔除被炎癥侵蝕的病變組織,清除致病“元兇”。隨后,將定制好的鈦合金假體緩緩植入,關節柄穩固嵌入骨骼,關節頭完美貼合軟組織,整個過程如同“精密的機械組裝”,每一個流程都嚴格按照前期制定的設計參數實施。
術后,團隊制定“全程管理”方案,通過術后炎癥監測、個體化康復訓練、免疫抑制劑調整等一步步幫助李女士恢復手指功能。
術后第一周,李女士手指已能輕微活動,第二周,便可以完成“執筆寫字”“抓握水杯”“指間對捏”等精細動作。如今,李女士不僅生活可以自理,還重新拾起曾經的書寫愛好,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沒想到有一天,我還能自己做飯、寫字,是西京醫院醫生給了我第二次人生!”
“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打破小關節置換臨床瓶頸,讓每一位被手指畸形困擾的患者,都能重獲指尖自由,回歸正常生活。”王衛濤主治醫師說。手術的成功,不僅是李女士個人的“重生”,更是西京醫院在風濕病內-外科綜合診治領域的重大突破。
作為科室成立以來的第一例手指小關節置換手術,解決了類風濕關節炎手指置換中“假體個性化、植入精準化、術后穩定性”三大核心難題,為臨床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依托醫院新技術新業務項目支持,團隊后續將繼續優化3D打印技術,探索更具生物相容性假體材料,讓個性化假體設計更高效、更適配,進一步完善“一站式”診療模式,讓更多重度類風濕關節炎手指畸形患者受益。
經科技查新,國內外未見與本例手術一致的案例報道。
記者 高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