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姣姣
9月18日,記者從省統計局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非公經濟經歷風雨坎坷逐步發展,特別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政策措施強力推動下,我省非公經濟呈現出發展速度加快、經濟規模擴大、產業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的良好發展態勢,到2018年,非公有制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4%,成為陜西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非公經濟彰顯發展活力
我省各級政府從強化引導、政策扶持、營造氛圍等方面入手,積極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創業門檻,不斷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推動力度,非公有制經濟企業數量顯著增加。
數據顯示,1997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為77.47萬戶,2018年增加到215.18萬戶;1997年底全省非公企業單位為2.26萬戶,2018年增加到75.87萬戶,是1997年的33.6倍;非公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企業資本大幅度提高。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分布于陜西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成為全省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整體實力穩步提升
在一系列激勵和優惠政策的扶持下,我省非公有制經濟呈現出較快增長的發展態勢,總量不斷擴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力明顯增強。
2018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13238.62億元,較1997年增加12874.54億元,是1997年的36.4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26.7%提高到了2018年的54.2%;非公有制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4%,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成為陜西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此外,2018年全省城鎮非公企業從業人數達到916.6萬人,占全省城鎮企業從業人數的80.5%。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效地支持了公有制企業用人制度改革和國有企業轉型,為緩解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容納剩余勞動力和社會新增勞動力,維護社會穩定與建設和諧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轉型升級成果凸顯
改革開放后,非公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我省各級政府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幫助非公企業渡過難關,同時加速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批擁有自主產權、節能環保和高科技企業應運而生,為非公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
到2018年,三次產業非公有制增加值分別為458.35億元、6666.40億元和6113.88億元,占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5.0%、54.8%和58.5%,與1997年比較,一產降低7.7個百分點,二產、三產分別提升了33.8和29.2個百分點。在非公有制經濟各產業規模擴大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二、三產比重明顯上升。
◎非公有制工業較快發展
骨干企業逐步壯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非公企業形成了以能源化工、機械制造、生物醫藥等為重點行業,以煤炭、有色金屬、汽車、鋼鐵、醫藥等為骨干企業的基本框架結構。
2018年,全省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達到5082億元,是1997年的14.5倍。在工業內部,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對整體工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18年,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2.7%,比1997年提高31.7個百分點。
在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內部,涌現出一大批像東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經濟實力與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集團和陜西長宏鋁業、彬縣煤炭等發展潛力較大的企業,形成了一批如“銀橋乳業”“開米”等國家名牌產品。比亞迪、吉利、三星、西安楊森制藥、西安邦奇制油等國內外著名企業入駐陜西,成為我省發展非公經濟潛力巨大、優勢明顯的新經濟增長點。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