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怡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
“十四五”以來,陜西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核心,通過“鏈長制”這一抓手,扎實推進重點產業鏈群建設,不斷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讓陜西經濟在“長個子”的同時,“體形”更好、“體魄”更強。
盤點陜西“十四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成績單”,令人振奮。這其中,有調結構、破壁壘的“減法”,也有增活力、添動力的“加法”。
“減法”——
“十四五”期間,陜西處于跨越結構調整陣痛期、新舊動能轉換期、轉型升級承壓期的關鍵階段。
面對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雙重任務,陜西印發關中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一企一策”推動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轉型升級,同時念好“穩、控、轉”三字經,堅持穩煤、擴油、增氣并舉,釋放優質產能,嚴控“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快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
告別“灰頭土臉”,陜西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超過99%,智慧能源建設領跑全國,現代煤化工產業規模、技術水平居全國前列。
“加法”——
在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的同時,陜西錨定重點發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優勢領域,構建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梯次發展格局,不斷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圍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陜西依托龍頭企業布局一批具有引領性、支撐性、示范性的旗艦項目,半導體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新能源汽車、高端液晶面板等成為“陜西智造”新名片。
2024年,陜西工業領域34條重點產業鏈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5.3%;今年前10月,34條重點產業鏈實現產值超1.9萬億元,8條產業鏈產值破千億元,7條產業鏈產值增速超兩位數,18條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藍圖已經繪就、方向已經明確、路徑已經清晰,關鍵在于瞄準方向、真抓實干。展望“十五五”,陜西將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錨定重點發力,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上邁出更大步伐。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