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曉梅
民營經濟發展,事關高質量發展全局。翻閱2025年上半年陜西民營經濟“成績單”,可圈可點:
民營經濟主體增至580多萬戶,約占全省經營主體總量的97.8%,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提升0.3個百分點,至49.8%;
民間投資保持高位增長,增速高于全國14.4個百分點,特別是工業、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速均超30%;
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增加至1.42萬家,約占高技術企業總量的85%。
“民營企業發展,一方面與經濟發展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與企業發展信心、營商環境、政策落實、投資取向等緊密相關。”陜西省總商會輪值副會長、陜西宇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魏云章說。
亮眼的民營經濟半年數據,折射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民企在發展生態優化中增活力——
“因為切實感受到陜西的營商環境好,我們決定‘扎根’這里,不僅把公司從江蘇遷了過來,而且把上下游合作企業也帶了過來。”10月9日,陜西永豐特種紗線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華說。此時,在漢陰縣該公司新建的智能化紡織車間里,機械臂精準抓取成卷的紗線,通過空中軌道送往打包區。
孫華這一來,不僅給安康的紡織服裝產業增加了一條“POY原絲—PBT加彈絲—高彈包芯紗”產業鏈,還填補了陜西包芯紗線生產的行業空白。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加速建設的背景下,各地千方百計“拼”營商環境、竭盡所能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從業人員素質高、忠誠度高;生產生活成本低,用地、用工、居住成本相對低;生活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好;物流人流信息流流動快、進出快、轉換快;產業配套強、科技支撐強……自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開展以來,陜西營商環境凸顯出這五大優勢。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今年,陜西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穩中有進的重要抓手之一。上半年,陜西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圍繞發展環境、政策保障、要素供給等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以更優的營商“軟環境”,支撐、服務打好“八場硬仗”。
從2023年新增97萬多戶,到2024年新增71萬多戶,再到截至今年6月底總量增至580多萬戶,民營經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在陜西涌現。許多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轉移的企業,選擇落戶陜西。
有“陽光雨露”、有“肥沃土壤”,民營企業才有信心、有干勁,在陜西各個領域施展手腳。
民企在新興產業崛起中擔當主力——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民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有一批企業占據領頭羊的位置。
“航空、軍工等高新技術產業對民企開放,產業升級需求為民企發展提供了沃土。”西安三角防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海鵬表示。隨著該公司新建的西安航空基地先進航空零部件智能互聯制造基地投用,航空制造領域的一個“卡脖子”問題迎刃而解。
陜西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但支柱產業集中在傳統產業領域。推進高質量發展,陜西立足實際,掀起了一場產業提質升級的變革。
這場變革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重要“落子”。明確產業創新集群建設“路線圖”,制定時空信息、商業航天等十幾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行動計劃,要求省屬企業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省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強力支持……陜西下足力氣,不惜“血本”。
來看數據。2023年和2024年,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3.3%、5.8%。今年上半年,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
“這幾年,陜西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比亞迪、吉利等紛紛在這里建廠。”因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陳鋅銓從總公司浙江銀輪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來到西安,擔任子公司西安銀輪新能源熱管理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職,負責公司在西安吉利產業園3條生產線的建設、生產等業務。
陜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看中了陜西低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優勢,在丹鳳縣投資建設高端無人機制造產業園,如今已建成多條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
民營企業主動融入發展大局,“卡位”入鏈,反向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步步壯大,成為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截至今年6月末,陜西民營企業已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83.2%,拉動全省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民用無人機、3D打印設備等產品產量持續增長。
量的積累帶來質的躍升。眼下,陜西的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正加速向集群化發展。
民企在創新潛力釋放中站C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力來自科技創新。
“當前全球創新版圖正經歷深刻變革,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已成為陜西發展的必答題。”6月19日,省社科院發布《陜西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5)》,省社科院副院長王建康表示。
創新已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也是底氣所在。
“十四五”以來,陜西全力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形成良性循環:聚焦平臺建設,推進西安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等建設;聚焦人才第一資源,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聚焦成果轉化,實施“三項改革”;聚焦化解資金難題,重塑創業投資生態,培育壯大“耐心資本”;聚焦場景應用,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示范行動……到2024年底,陜西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居全國第十一、西部第一。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打好“八場硬仗”任務,首要任務是打好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硬仗,以持續釋放創新潛力。
“陜西科教資源豐富,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加上近年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落地顯效、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陜西的吸引力越來越強。”秦商總會副會長、山西聚德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厚德說。
創新潛力的釋放,為民營企業在陜西發展創造了機遇。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在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量中的占比超過80%,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在陜西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民營經濟活,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就更足。
“全省民營經濟總體呈現趨優向好、加快發展的態勢。但是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民營經濟規模、結構層次仍有差距。”省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劉斌說,針對短板和不足,8月中旬,陜西新推出4項工作機制和7條措施,力爭到今年底,把民營經濟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再提升0.2個百分點,屆時民營經濟在陜西經濟“盤子”中的占比不低于50%。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