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醫療科普體系建設,陸續出臺《陜西省“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健康陜西2030”規劃綱要》等政策規定,建立醫療健康科普專家資源庫,構建完善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傳播機制,開展健康陜西行動,政策支持力度顯著增強。但目前仍存在優質科普資源分配與傳播效能不匹配等問題。
為此建議:
一、提升健康科普精準度,打造“專科鏈條式”醫療科普服務模式。針對“五大重點人群”,定制健康科普服務規劃,開發差異化科普產品:對青少年群體,開發“健康科普進校園”互動課程;對農民群體,依托縣域醫共體建立縣鄉村三級科普平臺,重點科普地區性傳染病和慢性病等內容;對產業工人群體,開展“健康車間計劃”,每月組織職業病防治直播;對老年人群體,依托社區開設“健康驛站”,常態化開設健康科普,提升參與率;對公務員群體,將健康素養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指標,納入干部培訓必修課。
二、完善健康科普資源匹配體系,構建公平高效的健康科普生態。設立省級優質科普作品基金,對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等重點內容給予流量扶持,推動健康科普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建立動態監測數據庫,設置“科普地圖”等小程序,集成健康科普基地和科普專家資源、位置、特長及預約功能,實現縣域導航全覆蓋。
三、強化傳播平臺主體責任,完善健康科普監管體系。在各類科普平臺建立科普內容“白名單”“黑名單”共享機制,對虛假科普賬號實施“封禁+罰款”組合處罰,明確將“偽科普帶貨”納入非法行醫或詐騙罪范疇。對健康科普人員推行“雙認證”制度,除執業資質外,需醫院出具科普授權書,禁止在職醫生參與直播帶貨。依托“秦創原”平臺,開發“反詐科普游戲”“銀發健康寶典”等互動工具,實現科普內容精準觸達目標人群。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