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陽市政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為了進一步促進全市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2021年4月,咸陽市政協組成專題調研組,先后深入興平市等地,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為學習借鑒外地市先進經驗和做法,調研組又赴廣西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學習考察,最終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存在問題
(一)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市縣兩級均未將非遺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級和省級項目保護經費只有中省撥付的少量資金,市縣財政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未列入市財政預算。縣級傳承人沒有傳習補助,非遺項目與非遺傳承人申報過程中,存在“誰申報誰受益”的原則,申報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費用均由傳承人自行承擔,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項目傳承人的申報積極性。
(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全市大部分縣級非遺中心均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與局機關或文化館合署辦公,一人身兼多職的現象較為突出,工作任務繁重,在非遺保護傳承上投入精力有限。雖然多數縣(區)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實際上沒有專門編制,專職從事非遺調查研究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不利于非遺保護傳承工作。
(三)部分項目傳承后繼乏人。受市場經濟影響,具有經濟效益的非遺項目能夠得到傳承,而依靠口傳心授方式進行傳承且不具有市場經濟價值的非遺項目很難被年輕人接受。同時,傳承人隊伍老齡化日趨嚴重,進一步加劇了部分非遺項目后繼無人、傳承譜系出現斷層的現狀。
(四)缺乏長遠和整體規劃。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缺乏專門性的保護法規和有效的保護機制。一些文化部門對申報階段的重視程度往往大于對保護階段的重視,出現申報成功后保護階段力度反而減弱的現象,保護狀況堪憂。
意見建議
(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資金配套機制。建議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激勵和資金扶持力度。一是參照中省做法,結合本市實際,將市、縣兩級非遺項目保護經費和傳承人傳習補助列入財政預算,并隨著財力增長實現逐年遞增。同時,要確保資金及時到位,專款專用保證補貼資金專項服務于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二是通過政策引導,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設立地方非遺發展專項基金,多渠道籌集資金,吸納民間資本投入非遺項目,例如傳統美術禮泉皮影和傳統的琥珀糖手工藝品制作技藝,就需要有產業化的引導,而不是出于單純的文化情結去保護它。三是針對傳承人后繼乏人的狀況,相關職能部門要盡快制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師帶徒的工資待遇、補貼標準以及考核指標體系,每年要對傳承人及學員予以考核獎勵,把傳承項目成效與獎金掛鉤,更好激發非遺傳承的內生動力。
(二)加強隊伍建設,壯大非遺保護力量。非遺保護工作難點在基層,重點也在基層。要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就必須有一批專職從事非遺調查研究和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一是政府職能部門要在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增設專門編制,配齊非遺保護研究專業人才隊伍,實現“專人專崗”,形成非遺保護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二是通過建立非遺文化保護協會、研究會的方式,積極鼓勵民間專業人士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工作中,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三是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通過邀請知名專家舉辦基層非遺工作培訓班,選派基層非遺保護一線工作人員赴外學習,進一步提升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學術研究能力和保護水平。
(三)創新傳承方式,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必須以政府為主導,突出法制化建設,創新傳承育人方式,才能奠定可持續的、有深厚基礎的傳承根基。一是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地方性法律法規,盡快出臺《咸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條例》,使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更加制度化、專業化、規范化。二是學習北海模式,探索非遺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力爭編輯出版具有咸陽特色的非遺文化教材,納入學校教學課程,并邀請傳承人進校擔任輔導老師。三是創新與非遺匠人的合作方式和非遺產品的運營模式,與非遺匠人建立精準運營、數據管理等領域的合作關系,將傳統技藝和現代元素相結合,把傳統的匠人和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學校,使更多年輕人了解認識關中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
(四)注重保護搶救,做強非遺文化產業。要根據非遺項目的不同生存狀態,采取開發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在傳承的基礎上加強創新發展,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一是對具有開發價值的非遺項目,要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加大非遺體驗產品和文創產品開發力度,著力推進非遺產品進景區、進商鋪、進生活。二是對無法進行開發性保護傳承的非遺項目,特別是瀕危項目,列出保護名錄,逐一開展保護性搶救,尤其在高齡代表性傳承人技藝絕活展示的拍攝錄制以及有關實物的搶救性征集上應投入更大精力,讓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記載、能延續、不絕跡。三是引進文化企業入駐咸陽,大力培育龍頭文化企業,支持非遺文化企業“小升規”。依托民俗文化資源、非遺項目和非遺生產基地,積極探索“非遺+”模式。建設融非遺項目參與體驗與旅游旅行為一體的的景區景點,實現禮泉皮影、旬邑嗩吶等非遺項目實現產業化,研發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旅游產品。
(五)加大營銷宣傳力度,讓非遺文化“活”起來。一方面堅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及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以“文化強市”建設為統領,強化品牌建設,建立部門協作、政企合作、行業合作、區域合作的宣傳推廣機制,以“文化遺產日”、民俗節日、節慶賽事為契機,通過市內主流宣傳媒體,在抖音、微信公眾號、攜程旅游等網絡媒體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保護成果、傳承活動和先進典型,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要運用好大數據和創意策劃方式,根據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群體的游客偏好,精準投放廣告信息,精細開發和培育市場,進一步引導文旅企業圍繞旅游景區、度假區、旅游目的地創作影視、動漫、圖書、演出等非遺文化作品。例如以涇陽茯茶人二次創業為主題的大型秦腔現代劇《駱駝巷》在西安易俗大劇院成功首演,并榮獲第八屆陜西省藝術節“文華劇目獎”;以大秦義商周瑩為背景,融合涇陽茯茶文化的大型電視連續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在全國熱播,正是全方位對咸陽茯茶產業的大力宣傳,實現了非遺與旅游相得益彰,使非遺文化在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編輯: 楊晨雨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