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口吃,不善言辭,他就像一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筆尖書寫民意……”在鎮安縣政協去年初舉辦的一場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年輕委員曹冉娓娓講述身邊榜樣委員的履職故事。
曹冉口中的“老黃牛”說的是鎮安縣畜牧獸醫中心副主任、縣政協委員陳維智。這位在本職崗位上躬耕三十余載的三農干部,用一份份深厚的為民情懷、敏銳的觀察力和扎實的調研功夫,在履職路上默默耕耘,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黃牛”。

陳維智(左)在做調查研究
扎根“三農”練就過硬“筆桿子”
陳維智的履職故事,深深植根于鎮安縣基層的泥土之中。早在2012年,作為大坪鎮農牧站干部,陳維智就活躍在田間地頭、產業基地和養殖大戶家中。當時群眾用“一腳泥,一身汗,一雙粗手生老繭,放下架子做示范。”來形容這位可親的農業干部。
那些年,他深入科技培訓現場,圍繞當地烤煙、核桃、板栗、畜牧四大主導產業,用知識和技能指導幫助農民學習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發展主導產業,形成一批特色示范園,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致富“領路人”和“主心骨”。
盡管語言表達上存在不便,陳維智卻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基層調研中。他堅持每周三次下田調查,為農民“傳經送寶”,牽頭負責了52項農業產業推廣項目,其中10多項獲得了獎項。他還發表了17篇調研文章,撰寫了200余篇“三農”報道,被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網、中國人物網等媒體爭相報道。
不僅腳踏實地,更善于思考,他在基層工作中提煉總結的一系列務實做法:探索出的涉農項目資產易權到村“3335”管理機制,入選了第四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提煉出的“四股并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榮獲了全省產業脫貧征文三等獎;提煉出的“四式服務”模式,推動農業行政執法從“處罰型”向“服務型”過渡。
此外,近些年撰寫的5篇“三農”工作基層實踐做法被評為全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這些研究和報道為他作為政協委員建言資政奠定了堅實基礎。
“老黃牛”精神詮釋委員風采
在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中,陳維智作為當地普查辦的負責人,白天下鄉入戶、進大田、采樣本,晚上加班整理資料。這段時間,他每天要步行幾萬步,不是爬坡就是蹚河,日均采集樣本超30份。長時間步行,他的腿浮腫了、腳也起了水泡。有付出,就會有收獲,他被授予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自此,“老黃牛”的稱號被大家叫響。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沉淀,陳維智委員的履職視角愈發精準,建言質量不斷提升。他尤其關注那些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一個個“金點子”變成惠及百姓的“幸福果”。
2024年,他提出的《關于緩解“雙減”政策背景下校園周邊交通擁堵問題的提案》(第13號),就是其履職成效的一個生動縮影。這份提案直擊“雙減”政策后校園周邊交通壓力驟增的這一新痛點,獲得了承辦單位的高度重視。縣教育和體育局聯合交管大隊、交通運輸執法大隊召開專題會議,將他的建議轉化為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
針對當下過度索取權限、消費者個人信息被泄露、非法推送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以及敏感個人信息的非法收集等問題,他還提交了《莫讓個人信息保護成為擺設》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廣泛關注。
今年,縣政協“一號提案”《關于推動鎮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提案》,聚焦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好價值”。他對癥提出了“四變”轉化路徑:變“生態好水”為“經濟活水”,變“生態資產”為“金融資本”,變“生態產品”為“溢價商品”,變“生態風景”為“美好錢景”,這些有力舉措真正把政協委員的“有用之言”轉化為了助推發展的“有益之事”。
“他可能不是舞臺上光芒四射的演講者,但一定是田間地頭、群眾身邊默默的傾聽者和思考者;他或許不能用流利的言語快速表達,但一定能用更深入的調研、更縝密的思考、更優質的文稿,提出更具操作性和建設性的意見。”講述者曹冉如是說。
正如曹冉所講,真正的履職成效,不在于言辭多么華麗動聽,而在于心是否緊貼著百姓的脈搏,思考是否扎根于實踐的土壤,建議是否蘊含著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溫度。而陳維智委員克服口吃短板,將精力傾注于深入的調研和扎實的寫作,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基層政協委員和農業干部的初心、使命與擔當。(記者 蔣維博)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