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軍
10月31日,法士特寶雞廠區機修車間,蔡嶸在機床之間走動,臉上蹭了兩處油漬。
蔡嶸是法士特大修電工,也是這個領域的技術大拿。用同事李儒環的話說,有問題找蔡嶸,準沒錯。
她為啥厲害?有一回,機床固定夾具出了問題,導致廢品特別多。別的大修電工只是“頭疼醫頭”,但蔡嶸和研究員經過反復探討、修改程序,將固定夾具變為隨行夾具,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使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6.7%。
如今,以蔡嶸為代表的技能人才,既是法士特重型汽車變速器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的“秘密武器”,也是推動陜西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中流砥柱。
目標:瞄向職工所需
前不久,包括蔡嶸在內,陜西有8人被全國總工會認定為大國工匠人才。至此,陜西共有15名大國工匠。他們長期扎根生產一線,在技術攻關、工藝創新、技能傳承等方面銳意進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工匠精神,是陜西611萬名技能人才的寫照。
大國工匠的鍛造和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離不開一項重大改革——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
在工業重鎮寶雞,寶鈦集團鍛造廠車間內,1000多攝氏度的鈦合金坯料被運送到鍛壓機上,經過無數次上千噸的鍛壓,被加工成各種鍛件。
“我們車間曾承擔國家載人深潛器鈦球殼的生產任務。”快鍛機主操作手張斌說。
如此重要的崗位,多年前兩位青年工人卻堅決要求調到后勤崗。
他們覺得,后勤崗輕松,不用三班倒,節假日還能和家人在一起,每月工資只比一線崗位少200元。
2017年,由省總工會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人社廳等9部門聯合成立省推進產改協調小組啟動產改。“簡單地說,產改就是瞄向發展所需、職工關心和矛盾集中的地方發力。”省推進產改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王軍說。
全省首先在2個市、43個企業(單位)開展三批次改革試點。
寶鈦集團是第一批產改試點企業。他們以產改為抓手,實打實為技能人才提待遇、升職位。當年,選擇留在一線的三米三軋機主操作手郭文生憑借精湛的操作技術,年收入達到企業中層水平。
制度:拓寬發展空間
陜西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圍繞思想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隊伍壯大五大任務,加大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力度,推動改革直達企業、扎根班組、惠及職工。
產改“新八級工”制度的建立讓技能人才有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該制度將原有的五級技能等級延伸為八級,形成從學徒工、初級工到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的新職業技能等級序列。
對照“新八級工”制度,陜汽控股搭建評聘體系,建立了一套“技能價值量化”津貼制度,擺脫了長期以來“千軍萬馬擠管理獨木橋”的職業發展窘境。
車身廠維修電工樊凡是“新八級工”制度落地后,陜汽控股第一位特級技師。“過去高級技師就是職業天花板,是產改讓從事技能工作的人有了奔頭。”樊凡說。今年,樊凡也被認定為大國工匠人才。
樊凡的經歷啟示青年職工:只要肯干,就有美好的未來。
業余時間,陜汽控股車架廠叉車司機楊軍濤都會刷幾十道題。他刷題的地方是企業自創的“網上練兵”平臺。
應職工學習需要,“網上練兵”平臺題庫從上線之初的4個工種2萬道題擴展到企業技能所有工種,總題量突破13萬道。
為打通“學、練、賽”通道,陜西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累計立項培育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29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36個;每年列支專項經費實施勞動競賽“十百千萬”工程;每年舉辦各類省級職業技能競賽百余場,覆蓋200多個職業(工種)。
大賽對張子珩來說意義非凡。他是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術專業學生,曾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新材料智能生產與檢測賽項金獎。獲獎經歷讓他從實習到就業“一路綠燈”。
考評:激發創新活力
在產改試點基礎上,陜西進一步開展“三個集中行動”,即發揮企業主體作用行動、補短板行動和典型帶動行動,將產改全面提檔升級。
以行動為抓手,省推進產改協調小組指導1152家重點企業建機制、搭平臺、優環境,激發產業工人創新活力,促進企業和產業工人雙向受益;建立產改評價機制,對全省11個市(區)產改工作進行全面“體檢”,列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推動各地以評增效、以評促改;鼓勵西安市雁塔區等20個縣(市、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助推產改從“一枝獨秀”到“百花滿園”。
如今,在法士特高智新工廠3.3萬平方米的機加車間內,12名工人操控著123臺工業機器人、207臺數控機床以及58輛AGV小車。蔡嶸說:“靠‘出大力、流大汗’取勝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
為充分釋放全員成長潛能,法士特搭建起“五星級員工”技能晉升評價通道,并相應獎勵200元至3000元逐級遞增的技能等級月度津貼、政策性分房資格分、年金等。
產改后,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把開展職工創新活動、合理化建議、“五小”活動和職稱待遇掛鉤,突出小建議、大獎勵,培養了一批愛思考、勤動手、善創新的工匠人才。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系統753項小發明、小創造獲立項,目前均已在生產一線運用,累計為企業節支降耗2000余萬元。
陜煤集團神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把“五小”活動擴充為創客行動,在基層單位成立了22個創客分站和62個創客小組,并配套將職工薪酬分配細分為“崗位工資+績效工資+雙創工資+特別獎勵”4個部分,從嚴考核兌現。截至目前,職工累計申報創新項目9200項,產生效益9.5億元。
在產改大背景下,陜西出臺多種措施,全面推動待遇向一線產業工人傾斜。
這些年,陜西產業工人在各類代表委員和評先樹優中的比例呈現逐步增長態勢。陜西還為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發放“三秦優才卡”,提供就醫、子女入學、購買住房等待遇。前不久,陜西出臺的深化產改工作方案提出,力爭到2035年,全省培養造就50名左右大國工匠、400名左右三秦工匠、1500名左右市級工匠,構建梯次銜接、覆蓋廣泛的工匠人才體系。待遇提升、政策優化……這些將激勵全省廣大職工和勞動群眾腳踏實地、奮發進取、拼搏奉獻,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貢獻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