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柏樺
10月26日,西安市高陵區水景公園里,洞簫、葫蘆絲相繼響起悠揚的聲音。小朋友們的精彩表演,讓現場掌聲不斷。
“好棒啊,這么小的孩子吹得這么好!”“問問他們在哪學的,給我娃也報個名。”“看,就是那個張老師教的,聽說還是免費的。”表演剛一結束,媽媽們就迫不及待地圍了過去。
“社區給我們提供了工作室,就在旁邊,免費教大家,有空可以帶孩子來試試。”演出組織者、高陵區洞簫民樂協會會長張和平熱情地向大家介紹。
61歲的張和平是當地的文藝能人。因為擅長傳統樂器洞簫,幾年前他便聯合社區為群眾提供免費培訓。退休后,他的日程更是排得滿滿當當。
“以前都是協會自己聯系社區,給有需要的群眾培訓。2023年,高陵區發起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直通車’項目,將民間文藝人才組織在一起,統一調度。這不僅能夠服務更多群眾,也讓我們這些文藝愛好者有了更大的展示平臺。”張和平說。
高陵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直通車”項目在高陵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由全區20多個部門參與的“直通車”聯合體,通過成立政策理論、文明實踐、群眾文化、紅色宣傳、鄉風培育等10個服務專列,組成1支服務總隊、7支服務支隊、32支服務大隊、86支服務小分隊,協調調配1.2萬名志愿服務者活躍在高陵區的各個社區、村鎮。
“你看那兩口子,是東樊村的文藝帶頭人樊同生和程粉玲。”張和平指著旁邊的兩人介紹,“他們不僅跟著文化服務‘直通車’到處去演出,還在自己村里辦起了‘綜藝隊’,帶動村里七八十人一起開展文藝活動。他們是當地的名人,逢年過節都有村子邀請他們去表演。”
“我們村的‘綜藝隊’辦起來后,大家沒事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排節目。村里打麻將的人少了,婆媳矛盾、鄰里糾紛也少了。”樊同生自豪地說,“國家號召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我們就先把自己村里的文化活動開展起來,把我們的文明鄉風帶動起來,也算為鄉村文化振興盡了一份力。”
在高陵區姬家街道涇渭路社區廣場上,另一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直通車”進社區演出已經開場。
“我們是一個有著1.8萬名居民的大型安置社區,安全宣傳、文明鄉風建設、文化志愿服務等都是我們的工作內容。”涇渭路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李海媛說。
“這么多住戶,家家入戶太耗費時間。但只要有演出,居民就格外集中。我們想把社區的文藝活動搞起來,做活動的同時也開展了宣傳。”望著社區廣場上熱鬧的演出現場,李海媛說,“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直通車’項目給了我們很大幫助,協調專業老師幫我們編排剛才那個旗袍走秀節目。”
同時,為了讓更多人參與,李海媛和同事開始嘗試用身邊事拍短視頻。
瞄準拆遷款理財騙局、高空拋物、反詐防騙等和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話題,他們拍攝了《拆遷款“理財”記》《別讓套路得逞》《高空飛瓶》等10余部方言短視頻。這些3至5分鐘的“土味微短劇”在社區群里廣泛傳播,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上的播放量近7萬。
“演員全是社區居民,參與的人也會將了解到的知識講給他的親戚朋友聽,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海媛說。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直通車’項目自啟動以來,已先后走進高陵區7個街道的112個村(社區),今年已演出240多場。這不僅更好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調動了群眾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也有效提升了群眾的文化素養、文明素質。”高陵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工作人員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直通車’項目,充分激發新時代群眾強大的文化參與能力和文化創造力,將更多更好的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