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油菜品種在西藏拉薩試種取得重大突破。經9月份田間測產顯示,西油11、陜油168、陜油975等8個品種畝產均超300公斤,顯著高于當地品種。
十余年攻堅,“高原定制”油菜破土而出
10月中旬,西農大農學院實驗室里,燈光常亮。黃鎮教授俯身在實驗臺前,細致地指導學生觀察油菜幼苗在模擬干旱環境下的生長狀況。這里的研究,正關乎千里之外西藏高原上一場“油瓶子”與“綠被子”的變革。
西藏,作為我國重要的油菜產區,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卻深陷“寒旱”枷鎖:春播油菜常遭遇“卡脖子旱”,生長關鍵期月降水量不足30毫米,出苗艱難;冬季土地閑置長達半年,不僅溫光資源白白浪費,更加劇了土壤風蝕和揚塵。更嚴峻的是,西藏自產菜籽油遠不能滿足本地需求。
如何讓這片廣袤的土地,既能多產“油”,又能護好“生態”? 在拉薩的試驗田里,四季輪回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黃鎮教授團隊成員們常年駐守于此,與西藏農牧科學院的同事們一道,頭頂藍天,腳踏黃土,反復進行著研究、播種、觀察、記錄、篩選……這一守,就是十余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改良,一批“高原定制款”油菜品種終于破土而出,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其中,春播品種“西油11”在2024年8月的測產中一鳴驚人,平均畝產達285.1公斤,較當地主栽品種“青雜7號”增產6.2%,為穩住西藏的“油瓶子”提供了科技支撐。
而冬播品種如“陜油109”“陜油1513”“西油8號”“西農油519”等,更是實現了“變冬閑為冬忙”。它們能在寒冷的冬季覆蓋土地,有效遏制了土壤風蝕,如同為高原蓋上了一層“綠被子”;同時,這些油菜還可以作為牛羊的越冬飼料,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金色花海催生振興新景,科技賦能產業未來
2025年,團隊的辛勤耕耘迎來了落地轉化的“爆發期”。
在曲水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農大聯合西藏農牧科學院、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在拉薩建立了3個油菜試驗示范點。300余份種質資源、30個新品種(組合)在這里集中展示。
“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金黃的油菜花盛開,油菜籽顆粒飽滿。”西藏農牧科學院的李思蒙站在試驗田邊,難掩喜悅。該系列品種平均畝收益達1800元,效益顯著高于當地傳統品種。“它們還具有高產、抗逆、適應性強的優點。”李思蒙肯定道。
科技的種子,不僅帶來了豐收,更開出了“風景”。在曲水縣俊巴漁村,300畝西農油菜品種示范田,被巧妙打造成了“油菜花海”旅游景區。“今年暑期,賞花的游客來了3萬多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索朗群宗興奮地介紹,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小村莊,因為這片金色花海一躍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們通過售賣特產、提供餐飲住宿等服務,實實在在嘗到了油菜帶來的甜頭,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與此同時,西農大通過選培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為研究生等方式,“既為當地培養人才,也為良種選育提供支撐”,黃鎮教授道出了這份“授人以漁”的遠見。
據悉,黃鎮教授團隊培育的這批優良油菜品種,將在西藏更多地區進行大規模示范推廣。團隊還聯合西藏相關單位承擔了3項重大科技專項,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堅實保障。
記者 孫建恒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