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想到,靠著傳統勘察設計“吃飯”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色西勘院”),60余歲竟在“低碳”賽道闖得風生水起。國內超七成工業硅項目找它設計,千萬級“低碳”項目收入囊中,新業務占比翻了兩倍多。
作為陜西有色金屬集團旗下的工程建設產業鏈鏈主企業,有色西勘院靠“質效量”倍增行動打基礎,再從黨建、戰略、機制、數字、人才五個方向發力,在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雙碳”等國家戰略時,走出了老國企的新路子。
在新賽道上,有色西勘院已經成了“隱形高手”。“工業硅領域,靠自己研發的‘1+N’智能工廠設計模式拿下了國內70%以上的工業硅項目訂單。”有色西勘院副總經理潘剛說,如東方希望集團40萬噸/年的工業硅廠,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項目,有色西勘院靠技術創新就幫著省了近20億元投資。在新能源領域,常溫脫碳、全釩液流儲能技術都達到國際水平,中石化濮城采油廠、山東高速儲能系統等3000余萬項目落地,從設計到運維的產業鏈全打通了。
為了跑得更快,有色西勘院還“瘦身健體”提效率:把原來18個部門精簡到13個,中層崗位少了4.8%,又組建了5個專業事業部,資源用得更集中,項目交付時間平均縮短25%。人才機制也更活,從市場上請來15名職業經理人,建立“崗位價值評估+績效考核”薪酬體系。“十四五”期間有4支科研團隊入選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完成7個產學研項目。
“數字化”在有色西勘院是實實在在的效率。“以前工程設計從出圖到簽發需要一周時間,現在通過‘數字協同’,僅一天就可以走完全流程,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副總經理趙曉峰稱,“綠色化”也成了“西勘招牌”。在鳳縣建了重金屬污染治理基地,解決了陜南秦巴山區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協同治理難題,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規劃設計的福建將樂縣常上湖生態保護修復示范項目是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第二批試點項目,這個項目還入選了國家山水工程首批優秀典型案例。
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常禮安介紹,“十四五”以來,公司累計納稅5.24億元, 主動發揮技術優勢,服務陜西省礦山安全與應急管理領域,參與礦山安全隱患排查、應急處置方案制定等工作,全力保障省內礦山生產安全。同時,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主動作為,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布局礦山治理、危廢處置等環境治理業務,提升生態服務能力;啟動榆林新材料10萬噸/年CCUS項目、落地全釩液流電池新型儲能項目,以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減碳,為區域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未來,有色西勘院將聚焦綠色低碳建筑、智能礦山、數字化建設等領域,深化科技創新、市場拓展與人才戰略,積極向智能制造裝備企業轉型。
(記者 謝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