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浐灞國際港右岸高中項目施工現場

浐灞國際港右岸高中項目(效果圖)

在西安市高鐵東城學校,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

西安市高鐵東城學校優美的校園環境
秋雨淅瀝,潤物無聲。
日前,在西安市高鐵東城學校明亮的體育館內,六年級、七年級學生的入學規范教育正有序展開。孩子們專注的神情、端正的姿態,與窗外的雨聲共同譜寫著成長的序曲……
而在20公里外的西安市浐灞國際港右岸高中項目建設工地,秋雨并未阻擋施工進度,工人們正在為主體結構封頂做最后的沖刺……
一邊是書聲瑯瑯的現代化新校園,一邊是熱火朝天的建設現場,這是西安市2025年為民實事教育領域學位供給攻堅工程的生動寫照。
據悉,今年,全市計劃“開工新建擴建高中8所,年內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1所,新增學位1.53萬個”。令人欣喜的是,截至目前,11所中小學、幼兒園項目已于8月底全部完工交付,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8所普通高中項目建設呈現出梯次推進的良好態勢:2所率先完工,2所主體封頂,2所主體施工,2所基礎施工。學位供給攻堅戰穩步推進,正在兌現西安“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的莊嚴承諾。
暖心回遷
一所還建學校的教育承諾
在西安市高鐵東城學校,雨絲輕拂著嶄新的紅色跑道,操場沉浸在寧靜之中,體育館內卻是一派火熱景象。
“輕聲慢步,禮讓右行!”老師的指導聲在體育館內清晰響起,六年級、七年級學生正在進行入學規范教育。從個人文明禮儀的養成,到公共空間的秩序遵守;從集體活動的隊列要求,到個人物品的有序管理,孩子們在每個環節都專注投入,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
經過一周的訓練,學生們在跑操、列隊、生活物品整理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校園里,更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六年級3班家長雍俊平欣喜地發現:“孩子回家后學生會主動收拾自己的書桌和書包,這都是入學教育帶來的可喜變化。”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高鐵東城學校于今年秋季學期正式投用,其建立背后有著特殊的意義。副校長趙媛媛動情地說:“學校里的學生有新入學的,也有原來灞橋區灣子小學、灞橋區三殿中心小學的學生。當時,當地群眾為支持高鐵東站建設而遷出。如今回遷,這是一所還建的學校。”
由西安市東城第一中學教育集團托管,灞橋區紡織城小學幫扶,高鐵東城學校自建設之日起就承載著政府對百姓的承諾。
走進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讓人眼前一亮。智慧黑板、中央空調、暖氣一應俱全,每個學生都擁有個人儲物柜,可調節高低的桌椅呵護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記者看到,最特別的是教室里的課桌擺放方式——不是傳統的“排排坐”,而是5人一個小組的“圓桌式”布局。
“這是移植了東城一中創設并實踐13年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東城一中教育集團總校長李少臻告訴記者,這種模式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言,培養團隊協作和探究精神,讓小組充滿凝聚力,也讓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變得更強。
六年級2班學生許懿軒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感受:“我們的學習氛圍很好,5人一組更容易交流自己的想法。我特別喜歡新學校的大操場,每次體育課和課間休息時都可以在寬闊的場地上自由奔跑,感覺特別暢快。”
師資力量的強化也是學校的一大亮點。趙媛媛說,教師按學科專業結構精準配置,核心團隊來自東城一中教育集團和紡織城小學,并吸納各地優秀教師。學校現有省市級學科帶頭人2名、省市級教學能手9名、區級教學能手16名。
從三殿中心小學來到新學校的教師趙自梅深有感觸:“教學模式從傳統轉為小組合作探究,新設備包括在線資源庫都比過去豐富了許多。新學校為教師專業成長帶來了更多機遇和挑戰;學校設立了20多個社團,更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未來可期
這所新建高中打造教育新標桿
秋雨綿綿,浐灞國際港右岸高中項目建設工地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10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作業——這邊工人們彎腰綁扎鋼筋,那邊工友協力鋪設樓板,遠處傳來模板拆除的清脆聲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盡管施工任務繁重,整個工地卻井然有序:場內道路全部硬化,建筑材料碼放整齊,不見絲毫雜亂,仿佛動靜結合的勞動畫卷。
項目負責人秦栩戴著安全帽,在工地上來回巡查。他說:“項目占地約63.4畝,總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規劃36個班級,可提供約1800個學位。”
目前,所有建筑單體都在全力施工中。教學綜合樓施工至地上4層,宿舍綜合樓施工至地上2層,風雨操場正在進行地下室施工。“預計今年10月底全面封頂,明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秦栩說。
建設過程中的挑戰不容小覷。秦栩特別指出了風雨操場的施工難點:含400米跑道的標準操場設置在一層屋面,屬于架空式操場。地下一層中間部分為室外下沉庭院,設有籃球場、排球場等運動場地。其中,最大鋼筋混凝土結構梁跨度達76.2米,框架柱均為弧形造型加腋柱。
“面對這種超大跨度和弧形異形柱的核心挑戰,我們通過分段施工精準控制結構應力與變形,運用B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全程指導復雜節點施工。”秦栩說,項目部還組織專家論證、第三方監測,全方位保障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
設計理念的先進性體現在每個細節中。據介紹,項目按照二星級綠色建筑標準設計,教室采用節能門窗、高性能保溫材料及智能照明系統。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通過下沉綠地、透水鋪裝等措施,實現水土保持和雨水利用。
空間設計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區位于西側,采用“庭院+連廊”設計,兼顧通達性與學習氛圍營造;運動區和生活區集中于東側,規避噪音干擾。教室采用大窗戶設計,確保日均光照時長;專業教室及實驗室采用模塊化設計,便于重組;走廊寬度設置為3.9米,既滿足日常通行又預留了課間活動空間。
“浐灞國際港右岸高中將以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為依托,致力于打造高品質、現代化高中。”西安交大附中副校長竇小剛說,“兩所學校形成協同發展格局,進一步建設‘素質教育高水平學校’‘新型現代化學校’,探索小學、初中、高中及高校相銜接的課程體系,重點強化學術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按時保質
學位供給背后的“西安速度”
提升教育保障水平是重要的民生工程。2025年以來,西安市教育局緊緊圍繞市政府“為民實事”部署,著力構建與常住人口增長趨勢相適應的城鄉學校建設機制,通過持續擴大優質學位供給,有力回應群眾“上好學”的迫切期盼。
在推進普通高中及中小學幼兒園兩類學位建設項目的過程中,市、區縣教育部門協同發力,打出貫穿項目全周期的“組合拳”:從計劃下達到過程督導,從審批協調到質量驗收,實施精細閉環管理。11所中小學幼兒園項目已于8月底全面完工并交付投用,8所普通高中項目均按計劃推進。
為保障目標高效落實,西安市教育局建立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項目推進體系:明確任務、加強協調,加快辦理審批手續,全力為項目建設“搶時間”;細化臺賬、加強督查,以月度清單和動態調度推動項目按時保質完成。這一系列務實舉措,正是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民生投入的生動縮影,彰顯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堅定決心。
從高鐵東城學校書聲瑯瑯的嶄新校舍,到浐灞國際港右岸高中塔吊林立的建設現場,西安正以實打實的學位供給、看得見的建設成果,書寫一份溫暖而厚重的“教育民生答卷”。
文/記者王燕 圖/記者郝鐘毓 郝雨辰一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