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省加強“一老一小”健康服務供給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加快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
省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處處長孫陽表示,針對需要連續治療,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到醫療機構就診確有困難的居家老年人,制定印發《關于開展家庭病床服務試點的指導意見》,遴選14個縣區開展家庭病床服務試點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市縣聯動、政策配套、服務起步”的良好局面。針對部分醫養結合機構服務管理不規范所存在的問題,制定實施《陜西省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服務管理指南(試行)》,進一步規范機構服務流程、人員資質、質量監管等內容,確保服務標準化落地。拓展延伸服務。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模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形成多層次服務供給體系。
目前,全省公立醫養結合機構204家、非公立機構143家;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二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轉型,開展康復、護理及醫養結合服務,釋放閑置醫療資源效用價值;引導醫療衛生機構在合作養老機構內設立醫療服務站點,全省已有47家醫療衛生機構在養老機構提供嵌入式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診療、急救轉診等服務;遴選161家二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作為養老服務支持機構,協助指導養老服務機構規范開展醫療服務,實現全省所有縣區全覆蓋,有效提升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
鼓勵兒科開設午間門診、周末門診等
省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副主任易智說,擴大兒科服務供給,以“兒科服務年”為契機,指導全省二、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三級中醫醫院和二、三級婦幼保健院均提供兒科服務,支持各市牽頭醫院啟動區域性兒科診療中心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兒童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兒科診療能力。通過兒科醫師轉崗培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方式,不斷擴充兒科醫師隊伍。依托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和省級新生兒科醫師培訓基地,圍繞兒童常見病、新生兒急危重癥診療等疾病救治大力開展培訓,不斷強化醫療衛生機構兒童疾病診治和預防保健服務標準化、同質化水平。打造兒科就醫友好環境。今年以來,制定下發《陜西省推進開展兒童友好醫院建設實施方案》,指導醫療機構引入“1米高度看醫院”的兒童視角,開展建筑空間、視覺色彩、設備設施等方面的適兒化改造,給小朋友們設置“游戲角落”“閱讀空間”,緩解患兒就醫焦慮。創新兒童診療服務模式。鼓勵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兒科開設午間門診、周末門診等,通過優化門診服務時間,解決學生上課和就醫時間沖突問題。全面推行兒科預約診療,減少現場候診時間。針對兒童呼吸道疾病季節性就診高峰,加強醫療機構人員、藥品等資源的配置和調度,在掛號、檢驗檢查、取藥、輸液等環節采取措施優化服務流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
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兒童近視
省衛生健康委婦幼健康處處長溫春梅說,加強部門協同聯動,省衛生健康委聯合省教育廳、省市場監管局等八部門印發了《陜西省兒童青少年“明眸皓齒”行動方案》,建立多部門聯合協作機制,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在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和口腔健康領域的專業優勢,推進家庭、學校、醫院協同落實防治兒童青少年近視和齲齒各項措施。為中小學幼兒園配備健康副校長,發揮其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推動防控關口前移。加強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服務,特別是對3—6歲兒童重點開展屈光篩查,評估眼球屈光狀態等,評價是否有發生近視的風險,對篩查異常的,及時通知家長進行干預,指導兒童規范用眼習慣和行為。同時,開展縣級兒童保健人員培訓以及面向基層衛生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近年來,全省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健康檢查覆蓋率均達到95%以上。
推動完善托育服務體系
省衛生健康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處處長倪萌說,托育服務事關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千家萬戶的福祉,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基礎工程。加快構建多元托育服務體系。統籌運用多渠道資金,增加托位供給,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用人單位辦托、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服務模式。支持用人單位為本單位職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務,鼓勵和支持幼兒園下延開展托育服務。西安市打造“一街一公辦,一社區一機構”托育服務圈,榆林市規劃城區15分鐘托育服務圈,這些舉措有效擴大了服務覆蓋面。
完善普惠托育服務支持措施。省衛生健康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聯合印發《關于完善普惠托育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普惠托育服務認定標準及方法,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省級設置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托育機構給予補助,西安、寶雞、榆林、漢中、安康相繼出臺了托育機構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發放消費券等多種支持措施,降低托育服務價格。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普惠、多元、優質托育服務,減輕群眾負擔。
記者 張毅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