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安縣搬遷群眾在打理自家小菜園。 記者 王晨曦攝
“下樓進廠門,上樓進家門?,F在不僅住得敞亮,連掙錢都很方便,只要手腳麻利點,一個月掙2000元很輕松。我們還有40平方米的小菜園,新的家園非常溫馨。”3月2日,劉世富一邊種菜,一邊聊著他的新生活。55歲的劉世富原是鎮安縣廟溝鎮東溝村村民,搬遷到云蓋寺鎮花園安置社區后,很快便適應了新生活。
為幫助搬遷群眾就業,鎮安縣根據實際情況將搬遷群眾分為傳統農民型、社區工人型、三產服務型、外出務工型、兜底保障型等多個類型,通過不同渠道精準培訓,提升他們的務工能力。劉世富就是在鎮安縣就業局幫助下參加培訓后,在鎮安縣易地移民搬遷創業就業基地上班的。
截至今年2月底,鎮安縣已為集中安置小區配建社區工廠58個,引進服裝加工、電子生產、農特產品包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31家,帶動2680名搬遷群眾在社區工廠穩定就業。
融合服務 創建“五小社區”
針對搬遷群眾進入社區后吃菜難、購物難、喪葬難、紅白喜事承辦難、大綜生活用品存放難等急難愁盼問題,鎮安縣開展“五小社區”創建,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
流轉土地落實小菜園。鎮安縣采取“政府搭橋、群眾自愿、流轉土地”的方式配備小菜園,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問題。目前,全縣安置點流轉土地154畝,為4128戶搬遷群眾落實了“小菜園”。
整合資源建設小倉庫。鎮安縣充分利用安置小區內的空置房、周邊的閑置房,以及小區的內部空地,為有需求的搬遷群眾提供每戶不超過20平方米的臨時用房,主要用于存放農具、糧食等,同時為家庭農產品初加工、磨面、豆腐制作等提供臨時場所。目前,全縣已新改建小庫房1.2萬平方米。
按需供給配齊小超市。鎮安縣鼓勵搬遷小區內有一定經營頭腦的搬遷群眾,利用自己的安置房或租用搬遷小區的空置房開辦小超市。目前,59個集中安置點都配建了1個以上小超市,落實率達100%。
因地制宜成立小理事會。鎮安縣對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點,分批配套建設紅白理事場所,購置所需用品,供搬遷戶免費使用。全縣55個安置小區,由所在村“兩委”和小區物業負責成立紅白理事組織,對小區群眾辦紅白事所用的物資,落實專人進行限價管理,嚴防攀比之風。目前,全縣安置小區已全部成立紅白理事會。
尊重民意配套小公墓。針對山區傳統喪葬習俗濃厚的實際情況,鎮安縣為有需求的集鎮安置點配建公益性公墓。
同時,各搬遷點還因地制宜配建了小理發室、小衛生室、小圖書室、小娛樂室、小托管所、小廣場、小公廁、小菜攤、小早點攤、小驛站等各類設施,讓搬遷群眾過上幸福生活。
加強科學管理 完善基層治理
如何幫助搬遷群眾從“憂居”轉向“優居”?鎮安縣以“管理融合”為抓手,在保障搬遷群眾權益上下功夫,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過上新生活。
鎮安縣以“三變”改革為動力,盤活搬遷群眾原有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資產,讓搬遷群眾在獲得流轉資金的同時還可繼續在產業園區務工增收,并將舊宅基地騰退復墾后優先流轉給原居住地搬遷戶,鼓勵其繼續發展產業,確保了搬遷戶生活有保障、搬遷后收入不斷檔。
鎮安縣全面推行“雙簿制”管理制度,對搬遷群眾在原籍實行戶口簿、在遷入地實行居住簿的雙重管理,讓搬遷群眾在原籍享受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斷檔、在遷入地的優惠政策不落空。目前,全縣已完成2100戶跨鎮(街道)安置的搬遷戶居住簿發放。搬遷群眾憑居住簿可在遷入地享受同等就醫上學、就業安置、低保辦理、退耕還林等12項惠民政策。
為便于搬遷群眾在家門口享受辦理黨組織關系接轉、退耕還林、民政救助、醫療養老、創業就業等服務,鎮安縣還在每個小區成立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窗口,有效保障搬遷群眾權益。
推行網格化管理 全方位服務群眾
鎮安縣對所有安置點實行網格化管理,全面落實“網格員+樓長+單元長”三級網格管理機制。通過定期更新居住人口的信息登記表摸清搬遷戶的底子,為其提供匹配的就業信息,宣傳黨的惠民政策、組織開展黨建主題活動、推行七點半課堂等溫馨服務,使小區管理網格化、公共服務精細化、基層治理人性化。目前,全縣59個集中安置點共劃分片區86個,選配片長86名、樓長296名、單元長740名,做到聯系群眾零距離、服務群眾零盲區、管理群眾零死角。
實現安置點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是鎮安縣服務群眾的一項重點工作。目前,鎮安縣已通過公益性專崗配備小區水管員、電管員、保潔員、安全員等服務人員394名,確保有人管事、照章理事;一次性配齊垃圾收集箱37個、垃圾桶613個、垃圾車21輛,使各安置小區實現日常垃圾及時收集、轉運、處置;通過公益性專崗配備小區保潔人員415人,確保安置小區環境衛生、水電管理、設施維護等工作銜接有序,不斷提高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