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姣姣
近年來,國家力推特色小鎮建設,各地紛紛出臺一系列舉措,市場、企業積極響應……在這樣的熱潮中,我省依托歷史文化、自然山水等資源稟賦有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形成了一批文旅名鎮、特色古鎮、生態休閑鎮,不僅帶動了一方經濟和旅游業發展,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去年8月,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陜西省委會赴延安、商洛、漢中等地調研時發現,特色小鎮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統籌規劃,各地在建設過程中往往簡單模仿,照搬照抄外省經驗,學形不學魂,導致特色小鎮建設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各地對特色小鎮的概念不清、定位不準。同時,各地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中過分側重于項目建設與資本投入,產業、文化、旅游功能的均衡發展難以實現,缺少基礎設施的配套,缺失旅游業態的有機融合。
為此,在今年省兩會上,省臺盟提交了《關于加快我省特色小鎮建設的建議》的提案,建議發展特色小鎮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內涵,尊重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發展、市場經濟三個規律,適應城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結合各地發展實踐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引導;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推進,不爭“帽子”和“牌子”,把質量擺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首位。同時,融合產業、文化、生態等功能,著力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美融合”和宜業宜居宜游“三宜結合”,不斷提升承載能力和吸引人才扎根的能力。
據了解,2017年3月,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2018年5月,省發改委配合省住建廳,落實國家四部委《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共同制定了我省實施意見,為更好地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制定了相關引導政策。
近年來,省發改委不斷加大對特色小鎮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陜南循環發展資金優先向區域內的特色小鎮傾斜,并積極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渠道,積極引導開發性金融、商業金融機構等加強與特色小鎮的對接。數據顯示,2017年共支持金絲峽生態旅游特色小鎮、山陽縣法官鎮秦嶺原鄉特色小鎮、鎮安縣合曼般若小鎮等6個特色小鎮共3000萬元。
特色小鎮重在特色。為結合我省關中、陜南、陜北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發展基礎,提出特色小鎮的規劃布局構想和分類指導意見。2017年,省發改委對全省范圍內一百多個特色小鎮開展了摸底調研,從產業特色、創新內涵、綜合效益等5個維度對我省特色小鎮開展評估。并積極聯合高等院校和社會智庫共同開展特色小鎮服務體系建設,為我省特色小鎮提供市場化、綜合性的資源整合、信息交流等服務。
省發改委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文化旅游、農業等部門協作,從政策層面積極引導,深化小鎮特色挖掘,并在優化區域布局、搭建服務平臺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用市場化手段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