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十九日,西安市城市更新項目——西影電影園區吸引各方游客游覽。
記者 郭軍文/圖
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84∶1縮小到2024年的2.57∶1,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經濟總量分別是2020年的1.29、1.73和1.12倍。
11月25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發展改革委、省住建廳、西安市、咸陽市、榆林市、漢中市負責同志揭曉陜西“十四五”時期區域發展“成績單”。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田江介紹,“十四五”以來,陜西聚焦國家戰略部署、立足陜西省情實際、著眼群眾所需所盼,進一步健全完善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進關中科技賦能創新升級、陜北能源革命轉型升級、陜南生態優先綠色升級,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正在形成。
從西安都市圈到關中產業一體化
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秦創原銅川飛地孵化器內,銅川之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入駐5個月就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發超高精度光聲光譜氣體檢測儀。“我們構建了研發在西安、生產在銅川的協同發展格局。”該公司總經理梁磊說。
西安研發、銅川生產,得益于“十四五”以來,西安都市圈建設帶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
交通一體化是西安都市圈發展的基礎支撐。“截至目前,中歐班列(西安)輻射覆蓋亞歐大陸全境,累計開行列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航線覆蓋27國54城。全市鐵路運營里程達到60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05公里,西安都市圈1小時通勤、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交通出行圈基本形成。”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薄盛春說。
西安和咸陽基本實現規劃同繪一張圖、創新共建一盤棋、產業共強一條鏈、服務共享一張網。“西安、咸陽兩市組建優質學校教育聯盟,咸陽40所學校與西安名校結對合作。咸陽群眾在西安就醫‘零手續、免備案’、直接結算。兩市公積金互認互用,公交卡同折扣,380項民生高頻事項跨市通辦,常態化開展大氣污染及渭河等跨界河流聯合治理。”咸陽市副市長李華林介紹。
關中平原城市群深化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七大領域合作。“西安制造+周邊配套”分工協作模式有效推廣,比亞迪動力電池項目落地西咸新區,銅川達美輪轂、咸陽黃河輪胎加速融入西安汽車產業發展鏈條。
三大區域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榆林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占到全國總產量的13%、5%、10%左右。近年來,以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為抓手,陜北地區統籌推進能源穩產保供和轉型升級。
在陜西龍華集團煤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車間,一塊塊煤炭經歷著“由黑到白”的蛻變。這個總投資70.7億元的項目,采用潔凈煤氣化、氨合成、硫回收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將煤炭經過氣化爐轉化為合成氨,再延伸生產出尿素、三聚氰胺等高附加值產品。
“榆林正在著力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十四五’以來,新增現代煤化工產品產能856萬噸、精細化工產品產能100萬噸。”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長曹治說。
“漢中堅決當好秦巴衛士,推動生態優先綠色升級,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4%,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330天左右,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土壤環境保持總體穩定。”漢中市副市長宋旭說,漢中市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綠色食藥三大主導產業集中度超過80%,年均產值分別增長5.2%、4.7%、7.2%,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
“十四五”以來,三大區域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關中地區狠抓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與創新密切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占全省八成。陜北地區統籌推進能源穩產保供和轉型升級,“十四五”以來生產總值年均增速7.3%。陜南地區強化支柱產業發展與富民產業培育雙向發力,特色農業、綠色儲能、旅游康養等生態友好型產業逐步壯大。
城鄉縣域協同發展
省住建廳副廳長王友志說:“5年來,全省實施縣城建設項目6300余個,縣城道路增加502公里,達到5616公里;供排水、燃氣、供熱等管道增加1450余公里,達到2.8萬公里,37個縣成功創建縣城建設示范縣;因地制宜推動100個縣域副中心鎮建設,‘十四五’期間完成投資522.52億元。”
在提升硬件的基礎上,陜西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戰略抓手,精準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接續政策“雙10條”,完善“一縣一策”“一區一策”事項清單,統籌推進產業培育和“四個一批”項目建設。2024年全省縣域經濟總量達到1.68萬億元、縣域經濟均值突破200億元,生產總值超200億元的縣域達到27個,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
“為推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陜西統籌做好脫貧人口、監測對象跨省外出務工和就近就地就業,拓展以工代賑、蘇陜勞務協作、社區工廠等就業渠道,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到224.72萬人,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83個縣(市、區)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省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項目達236項,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到93%。”徐田江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