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智
在關中平原的田壟間,無人機巡田、智能灌溉設備已現雛形,但小農戶面對數字化改造成本只能望而卻步;在陜北的果園里,傳感器收集著土壤墑情數據,卻因部門數據壁壘無法與氣象預警系統聯動;在陜南的養殖基地,智能設備投入后因缺乏專業人才維護,逐漸淪為“閑置資產”……
智慧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形成的數字化農業方式。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陜西坐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一“國之重器”,聚集90多個省部級以上農業科研平臺和7000余名科教人才,具有發展智慧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我省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但智慧農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常委趙明莉說。
為深入了解我省智慧農業發展情況,摸清推進智慧農業建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以及存在的薄弱環節與不足問題,作為九三學社安康市基層委員會主委,去年8月,趙明莉組織農業專家到楊凌示范區調研智慧農業進行專題調研。
經調研,趙明莉發現,智慧農業前期投資大、收益慢,市場主體投入積極性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農戶和經營主體吸收新技術能力有限;區域基礎條件不均衡,技術推廣難度大;行業壁壘導致數據共享不暢,“數據煙囪”制約決策效能。
“如果說糧食安全是農業發展的‘主動脈’,那智慧農業就是激活生產效能的‘毛細血管’,只有讓‘毛細血管’暢通無阻,農業高質量發展才有持續動力。”趙明莉說。
趙明莉和農業專家系統梳理了我省智慧農業發展中的共性問題與破解路徑,在此基礎上,經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多次研討打磨,最終形成了《關于加速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的提案》。這件提案提交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后,被列為重點提案交由省農業農村廳承辦。
提案建議:完善頂層規劃,出臺補貼、貸款優惠等支持政策;提升科技含量,推動數字化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建設重大項目,以項目牽引產業升級;加強人才培養,構建“傳統農民—職業農民—新農人”培育體系;重視AI與區塊鏈技術,搭建農產品溯源體系。
“提案辦理單位多次與我們對接,聽取意見建議,并修改完善,最終形成了答復書面報告,還召開了重點提案辦理協商會。”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副秘書長徐炳運說。
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針對提案中意見建議認真分析研究,結合我省智慧農業發展實際,逐條逐項提出有針對性可落地的舉措——
對于“提升科技含量”建議,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將充分發揮陜西省數字“三農”協同管理平臺和“三農”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重點產業鏈深度融合,貫通政府部門間不同平臺、不同系統間的數據與業務資源的協同聯接,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全產業數字鏈。
回應“建設重大項目”建議,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已成功爭取5個國家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項目,總投資超億元。將繼續探索農業生產智能化典型應用場景,完善陜西省農業物聯網綜合管理分析平臺,加強與縣(區)物聯網示范應用點的對接管理,提升各縣(區)主導優勢產業物聯網應用覆蓋率,推進特色產業物聯網應用服務體系形成。
落實“加強人才培養”建議,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將重點研究制定人才培訓的政策支持機制,對吸引、培育人才突出的主體,對能吸引來高新人才的產業,在項目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堅持把人才培養與項目建設相結合,繼續開展全省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在培訓中,加大數字素養相關內容比重,全面提升鄉村合作社和農民組織的數字化水平。
對于“重視AI技術”建議,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將推動AI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落地應用,從強化政策與產業鏈建設、技術應用深化與場景拓展等方面,覆蓋“生產—流通—溯源”全環節,系統性推動AI與農業深度融合,為農業農村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我對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這件提案、并作出詳實系統的答復表示衷心的感謝。”趙明莉表示,將繼續發揮界別優勢持續建言獻策,為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