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果業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
我省是全國最大的蘋果產區,
是世界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3+X”工程,
著力培育千億級蘋果優勢產業,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12月23日,圍繞“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議題,省政協將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
調研、參觀,考察,
準備工作要做足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
我省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9月—10月,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聯合省農工黨,
邀請省農業農村廳、省氣象局、
陜果集團等相關部門負責人
和專家學者組成專題調研組
調研回顧: 1、這里的蘋果為啥不愁賣?跟著省政協調研組去瞧瞧


2、怎樣才能把蘋果賣好?省政協調研組跑了渭南、銅川、延安……
調研組先后赴山東、遼寧、甘肅3省
和渭南、延安、銅川、寶雞4市的
16個縣(區)、57個現代果業示范園、
合作社以及果品加工、
儲藏和銷售企業考察調研,
又向咸陽市函調了相關資料,
共征集交流材料32篇。
調研結果怎么樣?
一起來看看
我省蘋果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省立足蘋果千億元產值目標,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在擴規模、調結構、提品質、拓市場上扎實作為,蘋果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一、規模地位穩固
2019年我省蘋果種植面積921.9萬畝,產量1135.6萬噸,全產業鏈產值917億元,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在全國和世界蘋果產量中的占比分別達到1/4和1/7;蘋果濃縮汁年產量35萬噸,出口14.76萬噸,貨值11.46億元,分別占全國的57.14%、37.85%、39.29%,在全國和世界蘋果產業格局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二、布局更趨合理
按照“推矮化、改喬化、發展山地蘋果”的思路,大力實施“北擴西進”戰略,形成了以延安、榆林、銅川、渭南、咸陽、寶雞為重點,特色鮮明的陜北山地蘋果產業帶、渭北北部蘋果產業帶、渭北南部蘋果產業帶。

三、品種不斷豐富
從秦冠、富士,再到自主研發的瑞香紅、瑞雪、秦脆等,蘋果新優品種發展100多萬畝,品種結構呈現多樣化趨勢。

四、科技支撐有力
全省共有涉果農業院校6所,各類果樹試驗站43個,其中蘋果試驗站19個,果業科研機構20個,形成“首席專家+崗位專家+重點試驗示范站(基地)+技術團隊+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果農”模式的產業技術體系。

五、帶貧益貧效果明顯
全省累計將約200萬農戶、近1000萬人鑲嵌在蘋果產業鏈上,56個國定貧困縣中26個是蘋果基地縣,人均年收入僅蘋果一項就超過1.2萬元。千陽縣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成功打造了蘋果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千陽模式”,全縣農戶依靠蘋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蘋果收入占到人均總收入的42%,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從全省情況看,
我省蘋果產業發展已邁入快車道,
但從全國來看,
既面臨山東、甘肅、遼寧等地競爭的壓力,
又存在自身提質增效和新舊問題交織的矛盾,
一些短板問題亟待突破。
我省蘋果產業面臨的問題

■蘋果產業結構不優。其中包括區域布局調整尚未完成、蘋果品種結構失衡、種苗繁育市場不規范、售后服務缺失、果園改造任務艱巨等問題。
■生產基礎仍然薄弱。其中包括農業用水比較匱乏、土壤肥力持續降低、機械化程度不高、防災減災能力薄弱等問題。
■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緩慢。其中包括蘋果種植仍然以單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龍頭企業實力不足、勞動力短缺現象突出、果業投融資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產業后整理水平不高。其中包括分級分選能力弱、儲藏能力不足、產業化程度低、鏈條短,果品營銷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品牌綜合實力不強。其中包括品牌競爭力不強、品牌管理不到位、現代營銷體系建設緩慢等問題。
■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其中包括我省果業科技支撐科技優勢發揮不充分、果園管理水平滯后、基層技術人員短缺,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
(資料來源: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我省蘋果產業走到今天,
能“C位出道”不容易。
(上期回顧:月度協商,邀你座談|陜西蘋果這么多,你最pick哪一個?)
怎么做才能讓其更好地發展?
現在面臨的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12月23日,省政協
“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月度協商座談會,
敬請期待!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