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08:38:02 來源:各界新聞網-各界導報

創新工作室熱烈探討技術難題
秦嶺深處,鉆機的轟鳴是向深地進軍的號角。當巖心從千米之下破土而出時,斷面閃爍的點點光澤,正是獻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的最美答卷。、
2025年,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進入關鍵階段。西北有色地礦集團、陜西黃金集團(以下簡稱兩集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地質工作者的殷殷囑托,錨定“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成礦理論、勘查技術、綠色轉型等領域持續突破,金、鉛鋅、銅等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捷報頻傳,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筑牢“資源糧倉”。

創新團隊野外工作現場
理論破局
重塑認知,打開資源新空間
成礦理論是找礦實踐的“導航儀”。在鳳縣-太白礦集區,找礦預測項目負責人張革利指著地質圖說:“過去我們認為這里有金礦,但不知道具體位置。如今有了新的成礦模型,就像拿到了‘藏寶圖’,勘查工作有了明確方向。”
“在山陽礦集區找礦預測項目中,我們基于新的成礦規律模式進行研究,大膽布設鉆孔,不僅圈定了找礦靶區9處,估算新增金資源量30噸、銅資源量6.6萬噸,實現了山陽礦集區找礦新突破。更驚喜的是,在特定層位首次探獲了鈷資源。”兩集團秦嶺地區金屬礦產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創新團隊帶頭人王瑞廷介紹,鈷是新能源電池的關鍵材料,這一發現為陜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開了新的資源空間。該找礦成果經央視《朝聞天下》報道后,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理論的突破,源于科技團隊的持續深耕。秦嶺地區金屬礦產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創新團隊緊抓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機遇,專注于區域成礦規律與模式研究,成功打開一批隱伏資源“盲盒”,先后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地質找礦方向)和“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據統計,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兩集團累計實施地質勘查項目500余項(次)。在理論創新的“導航”下,5項找礦技術成果獲評“國際領先水平”,為區域找礦提供了可復制的“陜西樣本”。

地空瞬變電磁探測觀測系統
技術突圍
立體勘查,鍛造找礦利刃
向深地進軍,需要更銳利的“眼睛”。兩集團聚焦深部勘查、復雜地層探測等難點,組建的“礦產資源深源電磁探測關鍵技術與裝備”“中國西北特殊景觀區深部資源探測”等創新團隊,先后入選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陜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為深部找礦提供了“硬核”支撐。
在丹鳳-商南地區,一場現代化的“找礦會戰”正悄然進行:高空,高光譜遙感宏觀圈定蝕變帶;低空,無人機航磁掃描精準定位異常區;地面,廣域電磁法精細解析地下結構;井下,綜合物探為鉆探精準制導。“這套‘天-空-地-井’三維立體勘查體系,讓我們在鳳縣鉛硐山-東塘子鉛鋅礦床深部與外圍找礦預測研究及驗證項目中實現了重大找礦突破,鉆孔在預定位置見到了厚大的鉛鋅礦體,為深部第二空間找礦樹立了典范。”王瑞廷介紹。此外,秦嶺地區金屬礦產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團隊創新提出的偉晶巖型高純石英礦快速找礦評價法,一舉圈定多條優質礦體,引起《中國自然資源報》《陜西日報》等主流媒體廣泛關注。

鉛硐山礦業公司選礦車間
研用貫通
平臺聚勢賦能,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的價值,最終要在應用中彰顯。陜西衛視《美麗陜西》欄目的鏡頭里,西北有色地礦集團權屬西北資源鳳縣分公司的梁家溝選礦廠綠意盎然,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選礦廠的刻板印象。在這里,“電位調控浮選法”的精準應用,實現了方鉛礦與閃鋅礦、黃鐵礦的高效分離,鉛、鋅回收率均提升2%;在二里河鉛鋅礦,全尾砂膠結充填系統不僅將采礦回采率提高了5.2%,更讓尾礦“變廢為寶”。
憑借系列綠色成果,兩集團典型經驗入選“2024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案例”,榮膺新華網“2024綠色影響力企業品牌”稱號,綠色發展路徑獲廣泛認可。

新疆某鉛鋅礦項目野外調研
這些成果的背后,是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兩集團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長安大學等在科技研發、平臺共建、人才共育領域協同發力,搭建起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陜西省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新能源礦產與資源信息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等榮譽,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等科創企業11家,授權專利、制定行業標準數量穩步增長,并將“生態優先”融入資源勘查開發全流程,通過工藝革新與技術優化,實現資源增儲上產與生態保護的同頻共振。
新征程上,向深向綠的腳步永不停歇。西北有色地礦集團、陜西黃金集團將繼續以山川為卷、科技為筆,勇闖科技創新“深水區”,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提升資源勘探開發核心競爭力,為保障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譜寫新時代的壯麗答卷。(武春林 冀月飛 汪超)
《各界導報》2025年11月19日 總第6351期 04版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