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通訊員 李良
2024年,清澗縣地區生產總值達87.5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1%、7.2%,33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離不開清澗縣政協的履職賦能。近年來,清澗縣政協聚焦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主線,以提案督辦、專題調研、委員履職為抓手,在產業升級、要素流動、民生改善、治理創新等領域持續用力,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深入調研
錨定發展方向
清澗縣政協始終把調查研究作為履職根基,圍繞紅旗溝流域綜合治理、農旅文融合、集體經濟壯大等核心課題,組織委員深入田間地頭、企業車間、項目現場,開展多輪次專題調研。針對農村空心化、資源零散化等痛點,委員們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積極建言,為紅旗溝聯合黨委“五聯共建”機制落地、閑置耕地整合與規模化經營提供智力支持,推動紅旗溝流域實現“小田變大田”,帶動農戶年人均收入從15737元增至18435元,形成“黨建+生態+產業+治理”融合樣板。
圍繞產業融合,清澗縣政協形成多份高質量調研報告,提出的“強化全產業鏈建設”“深化農旅文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意見建議,均被納入縣域產業發展規劃。委員提案聚焦高標準農田建設、紅棗低產園改造、中藥材種植等,推動建成高標準農田2.4萬畝,改造紅棗低產園9000畝,培育邢家溝萬頭黑牛養殖基地等特色產業,夯實農業產業根基。同時,針對招商引資與要素流動,委員們積極建言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清快辦”政務服務品牌落地,2024年推動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8個,總引資額達86.02億元。
委員發力
激活產業引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清澗縣政協充分發揮委員界別優勢,推動形成多元產業幫扶格局。在農業領域,委員牽頭推動建立“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四方聯動機制,助力農投公司代管果園提質增產,開發黑豬肉醬、預制菜等深加工產品,借助“寬州甄選”等電商平臺拓寬銷路,構建“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閉環。
文旅融合賽道上,委員們圍繞路遙文學、黃河文化等核心資源積極獻策,助推人生影視城成為省級非遺特色示范街區和影視拍攝基地,吸引28部影視劇在此取景,聯動太極勝境魚兒卯、黃河奇灣等景觀,推動“過境游”向“過夜游”轉變,2024年全縣旅游業產值達1.2億元。此外,政協委員中的企業界代表主動投身產業幫扶,引進先進技術與市場資源,參與紅棗、粉條等傳統產業標準化加工升級,助力宏祥公司年出口紅棗200余噸,實現“農產變商品”。
針對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委員們持續跟蹤就業、技能培訓等關鍵環節,推動開發公益性崗位53個,開展技能培訓145人,確保1276戶搬遷戶至少1人就業,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協商為民
夯實民生根基
清澗縣政協堅持把民生福祉作為履職落腳點,聚焦“千萬工程”示范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提升等群眾關切,通過提案督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推動一批民生實事落地。在委員推動下,清澗縣建成省級示范村4個、市級重點村5個,完成1505座衛生廁所改造、394處安全飲水提升和70公里“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垃圾清運、物業保障等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在生態治理方面,委員們積極建言山水林田壩草綜合治理,推動紅旗溝流域林草覆蓋率達64%,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良性循環。同時,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委員們持續呼吁推進資源優化配置,助力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適齡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全覆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新建等民生工程落地,不斷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
平臺賦能
拓寬履職維度
為讓履職更接地氣,清澗縣政協搭建多元協商平臺,11個政協委員工作室推行履職“月菜單”模式,實現群眾“點單”、工作室“匯單”、委員“照單”的良性循環。依托委員工作室,常態化開展“院壩協商”“田間協商”,解決群眾在土地流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管護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
此外,清澗縣政協深化揚清協作對接,組織委員參與消費幫扶、干部人才互派等工作,推動完成消費幫扶5133.59萬元,助力東部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通過“委員+合作社+農戶”“委員+電商+農產品”等模式,培育電商主播隊伍,推動清澗農特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讓群眾在產業鏈上穩定增收。
如今,行走在清澗大地,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特色產業園生機勃勃,文旅景區人氣爆棚,美麗鄉村宜居宜業。下一步,清澗縣政協將繼續聚焦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持續凝聚委員智慧和力量,以更高標準履職、更實舉措發力,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更多政協力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