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支撐。
如何保住農村資產不流失并實現增值?
如何加強對縣鎮村三資管理人員的配備管理?
6月下旬,寶雞市政協組建調研組深入麟游縣、扶風縣、陳倉區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方面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對癥施治”。8月15日,寶雞市政協聚焦“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情況”開展民主監督協商座談會,政協委員化身“考官”,針對前期調研發現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沉疴”,向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現場問政”,部門負責人直面問題、坦誠回應,共同為管好用好農村集體“錢袋子”“家底子”破題攻堅。
“資”要盤活,資產增值出實招
“調研發現部分村集體資產處置程序不規范,移交不徹底,導致家底不清不實,資源開發層次較低,存在傳統發包租賃多,深度開發少,短期行為多,長期規劃少,低端利用多,高附加值項目少的問題。”金臺區政協主席張煒的提問單刀直入,如何保住農村資產不流失并實現增值?
保住農村資產不流失并實現增值是涉及產權保護、市場機制、產業升級和制度保障的系統工程。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趙海斌坦誠回應:通過精準確權與規范移交,確保資產底清權明;依托“陜農經”平臺推動集體資產“應進必進、流程規范、陽光交易”,并試點構建縣鄉村三級產權市場體系,嚴防流失風險;創新拓展資源發包、物業運營、農事服務、資產參股等多元化發展模式,深挖增值潛力,拓寬保值增值路徑,精準實施“鞏固、升級、盤活、調整”策略,強化后續管護與長效服務,力促低效資產煥發新生,讓“死資源”產出“活效益”。
“人”是關鍵,鍛造“鐵軍”監管專業隊
加強縣鎮村三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人員的配備管理是保障農村集體資產安全、維護農民權益、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三資管理專業性強,但部分鎮村管理人員力量薄弱、業務不精、流動頻繁,財務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委員的擔憂引發共鳴。
針對這一關鍵短板,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現場闡明解決思路:寶雞市將多措并舉強化隊伍建設與管理,通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協同編辦、財政部門,剛性配齊配強縣鎮兩級專職監管力量,確保專業素質過硬、保持相對穩定;創新推行“縣招鎮管村用”模式,吸納大學生村官、返鄉青年等后備力量參與管理;健全能力提升機制,分層分類開展政策法規、平臺操作及資產運營培訓,確保政策水平和實操能力雙提升;嚴格監督考核,厘清三級管理職責清單,將工作成效納入干部考核事項,同時聯合審計、財政深化監督,依托“陜農經”平臺推動財務公開透明,全方位壓實責任、提升管理質效,筑牢三資安全防線。
“錢”要盯緊,財政、審計雙劍合璧筑牢防線
管好農村集體“錢袋子”,守住鄉村振興“家底子”,財務監管與審計監督是關鍵防線。“財政部門如何加強對村級財務的監管?”王曉燕委員率先發問。
財政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從抓制度建設入手,制定系列資金管理辦法和內控制度,明確崗位分工,強化財政內部管控,確保資金、資產安全規范運行;線上線下雙重監管,依托財政云系統實現資金全流程監督及資金臺賬動態管理,并通過‘涉農補貼一卡通’發放平臺與‘部門管理、財政發放、紀檢監督’三位一體監管機制,確保補貼精準規范發放。同時,強化線下督查,重點抽查數額大、關注度高的惠農資金,確保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審計部門如何加強對農村三資的審計監督?”張俊飛委員緊跟追問。
“進一步理順管理機制體制,鞏固‘村財鎮管’體制,結合縣區實際,分年度有計劃地開展村級財務、集體經濟合同、‘三資’管理情況的監督,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等制度。同時,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資產管理制度、審批程序、辦理指南和工作規范,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推廣‘陜農經’綜合信息監管服務平臺,以信息化手段實現政策執行全程留痕、動態監管,堵塞管理漏洞,全力遏制基層‘微腐敗’。”審計部門負責人隨即回應。
此次“現場問政”不僅是一次坦誠的交流,更是一次凝聚共識、壓實責任的監督實踐,委員們提出的問題直擊要害,相關部門不回避、不推諉,拿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進路徑。市政協主席劉其智表示,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黨的領導、依法依規、民主管理、公開透明、成員受益,緊抓“資源”做增量,運作“資產”嚴管理,撬動“資金”求突破,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惠農富農。(記者 劉楠 通訊員 任雨婷)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