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培根鑄魂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在全省農村廣泛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作,豐富和改善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和農民群眾精神風貌得到大幅提升。2022年,省政協圍繞“夯實鄉風文明基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議題,先后深入寶雞市、榆林市、商洛市6個縣(區)的14個村鎮進行實地調研,堅持問題導向查短板,聚焦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建言獻策。
存在問題
(一)鄉村社會治理缺位,缺乏鄉風文明建設的有力推手。基層組織建設尚未形成抓鄉風文明的問題導向,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組織力相對薄弱,降低了農民群眾對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配合度,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有效辦法尚未真正破題。部分農村黨組織鄉風文明建設活動數量偏少、內容相對空泛、形式老舊,政策執行力有待提高。部分基層干部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不出顯績。個別村干部工作方式簡單,不講民主,干群關系緊張。
(二)文化共同體作用偏弱,損傷鄉風文明建設的文化根脈。依托文化陣地、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氛圍有待強化。脫貧攻堅以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組織活動等方面已有大幅提升,但鄉村文化供給偏重于完善鄉村文化硬件設施,重形式、輕內容,重建設、輕管理,與農民文化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還沒有建立起新的鄉村文化共同體。
(三)陳規陋習頑疾尚存,破壞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環境。一是攀比之風漸盛。我省部分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相互攀比的問題,造成巨大浪費,增加了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助長了婚嫁論財的風氣,誤導農村青年形成一切向錢看的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封建迷信抬頭。不少農村群眾習慣于“看日子”“看風水”,使得封建迷信活動在農村有所抬頭。這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侵蝕群眾的思想,阻礙了農村群眾向上向善、文明科學生活方式的養成。三是“賭博風”屢禁不止。打牌賭博成為一些農村的日常“文化”活動,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群眾深惡痛絕,社會反映強烈。
(四)常住人口結構改變,削弱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目前,我省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改變,農村勞動力供需結構失衡問題非常突出,絕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呈現嚴重“空心化”,人口結構“老齡化”“婦孺化”。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社會接觸程度偏低,社會主體意識較弱,沒有能力改變農村落后風氣,只能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推進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對策建議
(一)筑牢鄉風文明建設的保障體系。強化組織領導和體制機制的建設。一是完善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鄉風文明建設上下聯動工作領導小組,各級黨委、政府要以抓脫貧攻堅的力度,把夯實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著力點,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民主協商機制、群團帶動機制、社會參與機制,最大限度地把干部群眾動員起來。二是建立社會引導與實踐養成相結合的機制,發揮鄉村振興包聯單位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的注入作用,讓群眾接受現代文明,提升認識,改變行為。三是落實資金保障。市縣(區)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鄉風文明建設。要制定相關獎補政策,鼓勵鄉村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地域環境等打造特色鄉土文化旅游品牌,通過增加人流、物流,提高鄉村集體收入,也可通過吸收企業捐贈、社會幫扶等方式蓄積鄉風文明建設資金。
(二)厚植鄉風文明建設的文化根脈。發掘保護農耕文化的特色資源,傳承優秀的民風民俗,留住農村文化的根脈和記憶。一是實施鄉村文化傳承計劃,大力開展鄉村文化踐行和推廣活動,塑造農村群眾精神品格,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加強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史館、道德講堂、文化廣場、文化廊、民風廊、農家書屋、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建設和提檔升級,著力搭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平臺。二是深入挖掘和發展鄉土文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廣泛開展“農民豐收節”等各類主題活動,推進村(社區)群眾性文藝隊伍建設,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加強對傳統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遺址、文化祠堂的保護,加強戲劇、剪紙等民間文化遺產和廟會、燈會等民俗文化活動的保護與傳承,培育鄉村文化深厚底蘊。三是創新農村移風易俗的新舉措,推廣文明積分、道德超市等經驗做法,發揮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創新鄉村治理的新模式。
(三)優化鄉風文明建設的外部環境。遏制人情攀比風,卸下人情大山,以清風正氣抵制歪風邪氣。一是依法依規,把修訂鄉風民約作為先手棋。出臺的政策措施標準規范,既要有行政引導營造“軟環境”,更要有村民自治制定“硬杠杠”。堅持“因村制宜、尊重傳統、破立并舉、一村一策”的原則,把握習俗與低俗、傳承與創新、治標與治本、干部與群眾等四種關系,體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從儉”的新民風。二是突出重點、標本兼治,各縣(市、區)應結合當地農村實際情況,重點圍繞高價彩禮、人情攀比、薄養厚葬、鋪張浪費等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突出問題,明確開展專項治理,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群眾遵守新鄉風標準,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四)增強鄉風文明建設的內生力量。一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堅持利用好農閑季節、節假日和廟會、集市等傳統節點,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營造良好的鄉風文明濃厚氛圍。二是利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村宣傳欄等各種陣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發揮鄉風文明典型榜樣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樹立新鄉賢文化、道德模范、典型事跡,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文明,傳播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形成勤儉節約、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文明新風尚。三是提升鄉村義務教育質量,大力開展農民文體活動。大力提升鄉村義務教育師資水平,解決好優質教育資源在鄉村的覆蓋面問題。探索鄉土文化教育教學內容與形式,在鄉村中小學校校本課程中融入鄉土文化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式,開設鄉土文化教育社會實踐課程。強化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引導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活動,健全完善農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農體文體智體融合,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