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康斌
6月30日,漢中市漢臺區政協召開十六屆二次常委會議,圍繞全區重點項目建設進行專題協商。
“項目建設的快與慢、好與壞,和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要強化認識,不做‘局外人’,多方動員,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全社會支持配合的有利局面,促進重點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達效。”會上,漢臺區政協主席徐姮要求與會委員要積極建言獻策。
“2022年漢臺區共確定重點建設項目107個,總投資468.76億元。”漢臺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汪軍明介紹,截至6月底,8個市級和50個區級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建設,107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98.73億元,占年度計劃的64.82%,81個重大前期項目穩步推進。
“項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區級重點項目中,總投資額億元以上項目占比僅37.4%,而在民間投資項目中,服務類項目占比13%,片區開發項目占比52.1%,以城市經濟為主的三產服務業占比有待提升。”漢臺區政協委員、區經濟合作促進中心主任閆楠說。
在重點項目建設中如何做到優化項目結構?閆楠建議,加強項目前期規劃與研究,結合實際需要和輕重緩急,科學制定建設規劃,嚴格執行投資計劃,合理確定建設內容及投資規模,盡量減少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調整和變更,提高項目轉化率。同時,全面梳理現有產業,圍繞產業鏈實施一批“補短板、強弱項”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深入挖掘和謀劃一批產業鏈上下游的大項目、好項目。
漢臺區政協委員、民建漢臺區委會主委羅娟說,漢臺區在重點項目建設中布局不夠均衡,總體呈現基礎設施類、社會民生類項目多,重大產業化項目偏少的“兩多一少”現象,107個重點項目中產業化項目僅占21個,缺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高新技術項目。
羅娟建議,要認真研究國家宏觀政策走向和支持重點,立足區域發展實際,找準短板弱項,及時針對性謀劃儲備一批符合當前發展方向的重點項目,重點聚焦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現代金融、文化旅游、生態康養等產業鏈,圍繞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裝備、現代材料等新興產業做到招大育強、引新引特、延鏈補鏈。
“目前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尚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各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互信機制尚不成熟,加之項目審批又具有嚴格的流程手續,導致項目建設單位在遇到特殊問題時‘令從多門’,需要在審批部門之間來回跑,反復修改、調整申報材料,影響項目前期工作進展和審批效率。”漢臺區政協委員、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愷說。
陳愷建議,探索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專家會診”工作機制,組建并整合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專家庫”,配套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和技術規范,實行需求部門提出申請,專家資源由區工改部門統一管理、統一抽取、統一使用,“會診”結果作為開展項目審批的重要依據,以減少企業跑路頻次,加快項目建設步伐。
據了解,由于政府投資項目地方資金配套壓力較大,人民路與勞動東路十字東北角棚改、虎橋西路湯房村區域棚改項目因業主資金不足,未按建設計劃推進;中心城區道路等政府投資項目資金缺口大,項目推進較為滯后。
為此,漢臺區政協委員、區工商聯黨組書記廣景義建議,要做好資金的籌措和調度,進一步加大中省資金爭取和項目推介力度,及時調整、優化本級財政資金支出結構,集中合理安排項目建設資金,增強投入保障能力。要引導項目建設單位加強與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溝通合作,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全面拓寬融資渠道,緩解項目資金短缺問題。
委員們還圍繞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從加大重大項目儲備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拓展資金渠道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