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鵬 余艷
一口口池塘里魚兒活蹦亂跳,一座座水庫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一個個大鯢養殖合作社成功創建,一項項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
每一處場景里,都會看到一位身材高大、和藹可親的中年男人忙碌的身影,他就是一生為了水產事業忙碌著、辛苦著、快樂著的南鄭區政協委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萬春。

蹲點服務——貼心的“科技特派員”
“多虧了李站長幫忙呀,要不是他在這里連續三天三夜蹲守,我這幾十萬的花白鰱早就打水漂了!”說起科技特派員李萬春,南鄭區梁山鎮鳳凰山水庫的養殖戶大戶曹寶清忍不住地連聲夸贊道。
1987年,從湖北省水產學校畢業后李萬春便來到南鄭區從事水產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一路走來,他扎根基層、潛心鉆研在該區大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使漁業成為該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2010年,作為水產科技優秀人才,李萬春被列入全縣科技特派員示范工程名單,成為水產領域首批科技特派員。這一年盛夏,鳳凰山水庫養殖戶曹寶清養殖的花白鰱突然出現了大量死亡的現象,短短三兩天的時間居然死掉了7000多條。接到包聯戶曹寶清的求助電話,李萬春第一時間趕到了魚塘。
驕陽似火七月,地面溫度已經超過了40度。汗流浹背的李萬春打撈了兩網魚,看到白花鰱頭部浮腫鼓脹,出血明顯,他很快判斷出這是由于水溫高、寄生蟲多引起的暴發性出血病。診斷出了病因,李萬春一邊安撫曹寶清的恐慌情緒,一邊對癥指導用藥進行全池潑撒。
夜色已深。看著手拿電筒沿池邊尋塘的李萬春,曹寶清心疼多次勸他回家休息,可是都被拒絕了。隨后的三天三夜里,在李萬春的正確指導和精心看護下,白花鰱的出血病得到了徹底治療,為曹寶清挽回了1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春去秋來,在李萬春擔任水產科技特派員的4期間,他先后在南鄭鳳凰山水庫漁場、紅寺壩水庫、鴻發大鯢專業合作社、康源甲魚專業合作社等多個科技示范點進行蹲點服務,實行面對面、手拉手式的技術指導,現已累計技術指導養魚水面10700畝,示范點水產品產量達到6000多噸,實現總產值1億多元,組建專業合作社和養殖企業7個。
“授人以漁”——脫貧路上引路人
挖塘、修路、鋪防水膜、建抽水站、鋪防護網,這幾天南鄭區濂水鎮團堆村的德豐種養殖家庭農場內一派繁忙景象。從北京載譽歸來的李萬春顧不上稍作休息,就帶著設計圖紙趕到施工現場指導劉德彪夫婦建設今年新增的100畝“稻田+黑斑蛙”養殖基地。
去年,劉德彪夫妻倆的農場里黑斑蛙畝產達2000斤,按照市場價25元每斤計算,每畝可獲得近5萬元的收入。夫妻倆帶動的50多戶脫貧戶每戶年均至少增收1000元。“濂水的環境非常適合‘稻田+黑斑蛙’的這種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我們得抓緊時間建好新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更多群眾持續增收。”李萬春一邊放線測量,一邊對記者說道。
在脫貧攻堅的四年期里,李萬春幫助17個鎮辦65個貧困村開展稻蝦、稻蟹、稻鱉、稻鰍養殖規劃和技術指導,通過技術培訓、駐點示范等形式,駐守生產一線,與全區水產養殖大戶結成幫扶對子開展技術服務。在他的推廣下,80∶20水產高產養殖技術、網箱養魚、微流水養魚、大鯢和甲魚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送到了養殖戶的手中。此外,李萬春還承擔起新集鎮、高臺鎮12個低收入村產業發展的重任。他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漁業、畜牧、中藥材等種養殖技術培訓和跟蹤技術指導,幾年共開展技術培訓164場次,受益貧困戶2440戶11000人次,主編和發放了農村種養殖適用技術資料匯編12000余份,實現了12個低收入村技術培訓全覆蓋。李萬春還提出以托管代養方式為當地群眾提供種養技術、苗種、產品回收服務,讓養殖基地與脫貧戶建立長期利益聯結機制,共有5035戶脫貧戶13100人從中受益。這些脫貧戶每戶年均增收1100元以上,有效地加快了扶貧產業迅速發展,助推了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步伐,也使得南鄭區的水產脫貧產業成為全省樣板工程。實現特種魚產值約1.6億元,年增加純收益達1億元,成為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和壯大農村經濟的有力引擎。
履職盡責——漁業發展的“主心骨”
齊口裂腹魚、大鯢、甲魚、中華鱉、黃鱔、紅鱒魚……近年來,南鄭區大力發展水產特色養殖,走出了一條依靠發展特色漁業助農增收的新路子。而在這條致富路上,披荊斬棘的開路先鋒就是李萬春。
2013年,對紅廟鎮群福齊口裂腹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們來說是個豐收年:在水產專家李萬春的悉心指導下,合作社實施的齊口裂腹魚人工繁殖試驗一舉獲得成功,現已繁殖幼苗3萬余尾,填補了陜西省齊口裂腹魚人工繁殖的空白。
近年來,李萬春積極向爭取國家和省市對水產良種場建設、老舊池塘改造、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菜籃子等項目10個,累計扶持資金2000萬元,使得南鄭區的水產脫貧產業成為全省樣板工程。作為政協委員,李萬春積極建言獻策,主持完成并申報了南鄭區無公害養殖基地雙認證,撰寫了全區老舊池塘改造可行性、水產養殖場綜合開發利用等提案。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水產科學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引進了“丁鮭”、“雜交鯰”、“班點叉尾鲴”等10個新品種,區水產養殖場試驗示范并在全區推廣,畝產達到1000公斤,每畝新增利潤5000元。組織科技人員在鴻發大鯢專業合作社試驗示范了大鯢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取得成功, 2011年試驗點繁殖鯢苗10萬尾,新增成鯢1萬公斤,新增利潤1300萬元,課題成果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