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國
近年來,華州區政協深入金堆鎮寺坪村、東西坪村、石可社區和寺坪社區調研,采取“走村入戶+座談交流”的方式,實際了解群眾生產、生活和扶貧措施落實情況,悉心傾聽各方意見建議。
在華州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眾志成城,集中力量攻關,萬眾一心克難,在扶貧攻堅戰役中攻城拔寨,持續用力,貧困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好,創造財富、自我脫貧的意識越來越強。但仍存在產業發展不均衡,個別群眾在移民搬遷中存在等待、觀望思想,電網改造還存在后續工作等問題。為此建議:
一是提高認識,把握節點,切實增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時間緊、任務重,要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聚焦精準,靶向施策,統籌推進;要鞏固全區脫貧成果,繼續發揚全區上下“和衷共濟、下茬實干”的良好工作作風,進一步堅定信心和決心,大干實干快干,凝聚共識和行動自覺,以“繡花的功夫”做細做實入冬前的各項工作,以“釘釘子的精神”一板一眼,扎實推進,合力攻堅,時刻把群眾脫貧致富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要嚴格對標中省市標準,扎實落實區委決策部署,補齊攻堅短板,補強工作弱項,對標貧困村和貧困戶退出標準,層層傳導壓力、強化責任擔當;要逐級分解任務、強化精準施策,嚴格督促督辦、強化責任落實,全身心地做細做實各項工作,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確保脫貧不漏一戶、不掉一人。
二是統籌兼顧,理清思路,精準推進脫貧攻堅階段任務。各鎮(街道)和區級職能部門要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中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突出重點,條塊結合,協調聯動;要把握時令節點和工作實際,列出“時間表”和“作戰圖”,解決實地問題,特別是在貧困群眾搬遷工作中,因戶施策,分類推進。比如,對個別貧困群眾一時半會騰不出舊房子的,可與他們簽訂協議,明確舊房為臨時居住用房,產權不屬于居住人所有,合理延緩居住時間。同時,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在新居住地的生產生活問題;要積極謀劃產業集約化管理,培養致富能人、職業農民、家庭農場主等,走特色發展之路,避免盲目跟風、千篇一律。
三是著眼長遠,緊扣關鍵,形成助力脫貧攻堅優勢產業。確立以“傳統產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主導,長短結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之路。要充分發揮本土傳統產業“壓艙石”和新興產業“助推器”的作用,真正讓傳統產業發新枝,新興產業結碩果;要依托傳統產業“地理位置好、品牌效應強、做務技術熟”等優勢,進一步壯大和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發揮能人、大戶、土專家“傳幫帶”作用,請進技術人員、農業專家指導群眾因地制宜、科學務農、勤勞致富,讓華州優勢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不斷鞏固傳統產業的市場份額,重塑傳統產業品牌;要積極構建以市場為導向,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途徑,農業增收為目標的環抱格局,堅持把小農戶對接大市場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立足市場需求,改變分散經營的傳統小農經濟,積極引導資金、土地等資源轉入新型經營主體,繼續深化集體、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促進產業扶貧市場化;要著眼長遠,積極鼓勵和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扶大扶強,做精龍頭企業,打造“全產業鏈”,加快推進區級電商銷售平臺建設,實現“線上”和“線下”雙贏目標,賣出好價錢,鼓起錢袋子。
四是樹優評模、輿論引導,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繼續做好扶貧領域宣傳輿論氛圍營造工作,深入挖掘貧困群眾戰勝困難,自力更生,過上幸福生活的典型事例和扶貧干部在扶真貧真扶貧,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要創新宣傳方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官方網站、公眾號等宣傳輿論平臺,編排優秀劇目,拍攝微視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常態化展演,不斷匯聚脫貧正能量,為攻城拔寨注入新動能,激發貧困群眾“你追我趕、不甘落后、主動致富、摘掉窮帽”的積極性和開動腦筋、勤勞肯干的自覺性;要為處在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駐村干部給予生活、工作上的更多關心愛護和鼓勵激勵,讓基層扶貧干部扎根一線,盡心盡力、用心用情開展工作,發揮脫貧攻堅“宣傳員”“戰斗員”“拔寨人”作用,進一步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為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作者系華州區政協主席)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