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玉林
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農業農村機制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載體。
寶雞市是農業大市,具有豐厚的資源稟賦和良好的現實基礎,應積極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并使其成為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平臺和主抓手。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對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進全市鄉村振興,奮力建設最具幸福感城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編制開發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目前,寶雞市田園綜合體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頂層設計不足,功能定位不清,空間布局碎片化,項目開發同質化,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偏低等問題。建議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要求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寶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寶雞市田園綜合體建設規劃》。在指導思想上要體現“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的發展理念和“三產共生”(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模式,使田園綜合體真正成為“生態美、環境優、產業旺、農民富”主平臺。在功能定位上要體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的要求,明確田園綜合體的功能定位、風貌特征和產業業態,實現產業、環境、文化、社區功能“四位一體”融合發展。
每個行政村可以建成一個獨具特色的綜合體,將一個個行政村的綜合體連園成線,就可以形成一條綿延數十公里的“田園綜合體”示范帶。
“田園綜合體”在這個示范帶上,特色小鎮如珍珠般散落,花卉、蔬菜……各種特色產業風光旖旎。特色小鎮有了產業依托,村民可以安心住下來;村民依托小鎮集中居住,又可以提高文明程度,便于鄉村治理;更重要的是,村民可以依托綜合體,發揮各自所長,或農家樂,或特色加工,或特色產品等,實現生活富裕,實現人生夢想。在規劃布局上要加強與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等規劃的銜接、整合,并做好整體的風險評估和效益分析。
確定主導產業,促進三產融合
總體發展質量不高、產業業態單一、功能不全、附加值不高、科技及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等,是寶雞市農業產業存在的普遍問題。建議以田園綜合體為主平臺,調整優化全市農業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中,第一,要有產業——現代農業示范園。通過農業示范園帶動,各具特色的“田園綜合體”便能衍生出各種新的農業發展業態。第二,要生態宜居。“田園綜合體”打造的特色小鎮,就是生態宜居小鎮,應該做到非常適合人居。第三,要鄉風文明。以特色小鎮為核心的居住方式,可以改變傳統農耕時代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第四,要治理有效。“田園綜合體”形成的人口由“散住”到“集聚”的新特點,有利于鄉村更好地得以治理。第五,是生活富裕。
“田園綜合體”可以按照農業田園化、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思路,把一個個特色小鎮貫穿起來,形成鏈式效應,并依托這個長鏈條,衍生各種新業態和新產業,從而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要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對農民增收來說,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加強職業農民、農業領軍人物、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培養,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多渠道增加農民收益。樹立品牌意識,傳承鄉村文化遺產
寶雞市部分鄉村建設仍停留在照搬照抄、大拆大建階段,現有鄉村旅游開發項目存在同質化,缺乏有影響力、標志性的品牌,缺乏大工商資本的投入和特色品牌帶動,容易做到“一時美”,但很難實現“持續美”。建議田園綜合體建設要與各地資源稟賦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全市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特色農業、現代農莊建設的品牌知名度。要打造特色鄉土文化品牌。同時,通過田園綜合體建設,深度挖掘傳統民居建筑、民俗文化、民間美食、農事體驗和關中風情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活態傳承保護鄉村文化遺產,打造“一村一綜合體”。
深化各項改革,創新各項機制
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核心是土地和資金問題,涉及財政支農投入、農村集體產權、建設用地保障等諸多領域,需要進一步破解瓶頸,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要加強組織領導。建議把田園綜合體建設擺上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統籌負責組織創建工作。
要建設高效順暢的政府服務公共體系。各級政府部門要把“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舉措向農村延伸,在政策引導、優化行政服務、加強公共供給、提供共性支撐方面,為田園綜合體發展營造有利環境。
建議建立農業技術免費培訓制度。農業要強,農民要富,離不開農業技術和人才的支撐,應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安排各涉農高校、高職、中職院校每年定向招收一定數量的一線農民,脫產學習農業產業發展中生產、經營和管理技術知識,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的新型農民隊伍,造就更多農村實用人才。
(作者曾任寶雞市政協研究室主任)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