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省關工委推出的55集系列短視頻《老紅軍的故事》在全網播出后,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個個打動人心的故事,一位位老紅軍的親述,在互聯網上掀起一股紅色文化傳播的熱潮。我們特邀中共西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征集編輯(文獻研究)處副處長段睿,從專業角度解讀這一系列作品如何以創新形式打動人心,并探討紅色文化傳播的未來發展路徑。

段睿
專家熱評
《老紅軍的故事》最打動人之處,在于它將宏大的革命史轉化為具象化的個人經歷。這種敘事方式的轉變,極大地增強了紅色文化對青少年的吸引力。當青少年通過短視頻看到老紅軍講述親身經歷,聽到那些充滿細節的故事,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抽象的概念,而變成了可感可觸的生命歷程。全網播出的模式,通過情感共鳴建立起來的深層歷史認同,讓紅色教育突破了時空限制,“主動走進”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珍惜今日幸福生活,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相較于傳統教材,短視頻以其動態呈現、碎片化適配和強互動性,展現出獨特的傳播優勢,完美契合了當代青少年的信息獲取習慣。動態的畫面、恰當的音樂、真實的講述,這些多元表現手法的結合,讓老紅軍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能成為打動觀眾的細節,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記憶點,使歷史事件更加鮮活、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短視頻的互動特性讓紅色文化傳播從單向灌輸變成了雙向互動,觀眾通過點贊、評論、轉發參與到傳播鏈條中,形成了“觀看-共鳴-傳播”的良性循環。
系列短視頻中,黎光老紅軍“身上的四個彈孔是我最驕傲的勛章”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什么是堅定的理想信念;賀軍泰在抗日戰場上的英勇事跡,展現了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吳健在隱蔽戰線的貢獻,則體現了嚴守紀律的優良作風。這些具體事例共同構建了紅軍精神的核心內涵,既有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更有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為當代青少年提供了寶貴的精神坐標。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不斷創新紅色基因的傳承方式。通過沉浸式體驗、年輕化表達、技術賦能等途徑,讓紅色文化從“歷史記憶”轉變為“身邊的傳承”。比如開發紅色主題VR場景、聯合青年創作者進行二次創作、組織代際對話活動等,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未來展望,紅色文化傳播迎來新機遇。可以推動紅色文化與游戲、動漫、文創等業態的跨界融合,讓紅色基因融入日常消費與娛樂場景。同時,借助AI技術修復歷史影像、建設數字博物館,實現珍貴史料的永久保存與全球共享。通過多語種紀錄片等載體,向世界講好中國紅色故事。
希望廣大青少年主動觀看《老紅軍的故事》,從紅軍精神中汲取戰勝困難的智慧與勇氣,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55集《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正在各大平臺持續更新,它不僅是一次成功的紅色文化傳播實踐,更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讓革命精神與當代價值對話,這是值得全社會共同探索的命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