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福鎖(右)在田間給農戶指導種植技術
□魯永利
我省鳳翔縣橫水鎮有一個背靠北山,南望平原的小村莊叫呂村,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科學家張福鎖就是從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村莊走出去的。
一
呂村是陜西鳳翔縣北山腳下的貧困村,世世代代人們辛勤勞作不得溫飽,跳出“農門”是當年村里年輕人的最大夢想。可是張福鎖的少年時代正是文革時期,無論干啥都講成分,張福鎖家成分大,招工、招干、當兵、上學,都沒有他家的份。1978年實現夢想的機會終于來了,這年7月他參加高考,10月進入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學習。讀完大學,他到北京讀研,后來又去德國攻讀博士。從此,他將農業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作為一生的主題,樂此不疲,無怨無悔。
張福鎖現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技術專家組組長等職。在植物根際營養理論、農田和區域養分管理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農業科學獎等。在《科學》、《自然》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4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部。
經過10年努力,張福鎖和他的團隊在全國建立了121個“科技小院”,涵蓋45種作物產業,示范面積上千萬畝,培訓農民20多萬人次,為脫貧增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2017年張福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
張福鎖和他的“科技小院”科技扶農團隊經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報道后,其知名度更是名聞天下。
二
張福鎖的成才之路和他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他的少年時代,正是“文革”中“讀書無用論”泛濫的時候。他父親是合作醫療站的赤腳醫生,對子女的學習格外重視,父親認為讀書可以明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那個時候沒有書讀,父親給他訂了《紅旗》雜志叫他讀,叫他寫心得體會和筆記。還叫他讀《赤腳醫生手冊》,每天晚上出題,第二天作出書面回答。為此,他抄寫了好幾本筆記,不僅練了字,還學了不少醫學知識。這些,為他后來的高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78年高考制度恢復,當年的考試時間是7月20日至22日。考場在縣城,張福鎖第一次來到離家近20公里的鳳翔縣城,住在同學父親單位的宿舍。哥哥張鎖勞也參加了高考,所不同的是鎖勞在橫水鎮第二中學當民辦教師,身兼雙重身份,既是帶隊老師又是高考學生。考試完畢回到家里,兄弟倆對完題后,哥哥激動地從炕上跳下來,說:“咱們倆說不準都能考得上。”后來,高考結果出來了,如哥哥預料,兄弟倆都考上了!鎖勞考了322分,被錄取到陜西師范大學化學系。福鎖考了329分,是橫水中學第一名,被錄取到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全家人欣喜不已,那天晚上,一家人都高興得沒睡著。但到了第二天,琢磨了一晚上的父親卻說,家里孩子多、負擔重,只能供養弟弟一個去上大學。哥哥不甘心,就把他們學校的梁校長請到家里來做父親的工作。梁校長跟父親掏心掏肺地說了一晚上話,家里終于同意哥哥也去上大學。
1978年10月15日入學報到,這是張福鎖走出家鄉呂村的日子。天下著大雨,張福鎖背著行李從家里步行一個多小時到橫水街乘坐汽車。從橫水到岐山縣城后,又倒車到蔡家坡火車站換乘火車。經過一天的輾轉顛簸,到達學校所在地楊陵。在火車站,學校派來一輛大卡車迎接新生。到學校后,眼觀耳聞的一切,使張福鎖感到很新鮮,對他都有超強的吸引力。
三
張福鎖院士的家鄉和過去相比,如今已擺脫貧困,走向小康,村里重視教育,熱愛學習的風氣愈加濃厚。張福鎖院士兄弟姐妹5人中,有4個通過考學圓了人生夢。
筆者前不久曾到這個養育了院士的村莊作了一次走訪。當時正值三夏大忙,該村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小麥已收獲完畢。村里安靜祥和,老人們坐在樹下納涼聊天玩牌,全然沒有過去那種龍口奪食的緊張氣氛。整個村子綠樹掩映,郁郁蔥蔥。村民的房子多是二層或一層半磚混結構,張福鎖院士家的房子和其他戶并無二致。張福鎖的父親活了92歲,前年去世,母親現在縣城生活。張福鎖是從鳳翔這塊土地走出去的農業科學家,提起他,家鄉人很是榮耀。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