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斌 實習記者 寇靜
作為土生土長的商南縣清油河鎮人,黨瑞芳最大的愿望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回報家鄉,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上世紀80年代末畢業于陜西外國語師范學校的黨瑞芳,順利進入了商洛市外事辦工作,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然而骨子里有股韌勁的黨瑞芳卻選擇了放棄,決定和丈夫一道下海創業。
當時的中國需要大批外貿人才,黨瑞芳瞅準時機,選擇了進出口外貿生意,憑借著自己英語專業的優勢,從白手起家給別人打工,到陸續在山東、廣州等地成立公司,從一開始的資金缺乏、市場空白到如今能夠經營世界各地的生意往來,為國家出口創匯作貢獻,這個過程黨瑞芳經歷了20個春秋。
創業成功的黨瑞芳,雖身處異鄉,但她始終掛念著生養自己的故土。2007年商南縣遭受特大暴雨洪水災害后,遠在廣州的黨瑞芳慷慨解囊,為商南縣捐贈10萬元,真情援助家鄉災后重建工作,成為商南縣受災后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贈款項。隨后,她又以個人名義捐獻10多萬元,資助家鄉的災后道路恢復建設。
愛心旅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看到家鄉的孩子沒錢上學、孤寡老人生活困難,黨瑞芳出資30多萬元改善農村教學環境,對70歲以上的老人建立慈善養老機制,并時常看望慰問養老院的老人們。為家鄉購置了太陽能路燈,解決了群眾夜間出行難題……
作為商洛市政協委員,黨瑞芳越發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看到商南清油河后灣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出行存在隱患,她提出《關于切實解決清油河后灣旅游交通安全隱患問題》的提案,希望通過修建環線景觀鄉村大道,既解決交通安全隱患問題,又擴大和增加了當地的旅游資源。面對農村軟環境差的問題,黨瑞芳建議政府應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引導市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弘揚社會文明新風,不斷提高市民的整體道德水準和文明素質。
為促進商洛市經濟發展,商洛市政協牽頭成立經濟協作聯誼會代表座談會,作為支委會成員,黨瑞芳恪盡職守,帶病連夜兼程趕回商洛,希望能夠為商洛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個人的力量是微薄有限的,但團結的力量卻不可估量。在黨瑞芳眼中,政協是一個平臺,委員是一種責任,她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家鄉更好的發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