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兵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廣袤的中華大地蘊藏著數不勝數的文明瑰寶,我們的申遺數量在世界上長期保持領先地位。申遺文物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文明故事?清華大學遺產中心主任呂舟等專家學者聯合編撰的《千山萬水:中國申遺故事》,精選了中國境內11處極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從歷史、文化、繪畫、建筑等多重維度,深度解讀這些申遺項目的獨特魅力與全球價值。
以申遺成功的時間排序,這11處世界遺產主要包括:長城、樂山大佛、廬山、蘇州古典園林、殷墟、大運河、花山巖畫、鼓浪嶼、良渚、景邁山、北京中軸線。涵蓋建筑奇跡、宗教藝術、水利工程、江南園林、千年古城、絕壁巖畫、多元海島、高原茶山等多種類型,遺產地涉及全國23個省區市,構成了一幅中華文化的絢麗畫卷。
徜徉書中,你將領略到廬山國家公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渾氣勢,在亦詩亦畫中,深深陶醉于中華優美的自然風光里。你還將欣賞到蘇州古典園林的素樸典雅,在一步一景中,感嘆中國傳統文人園林的精致。披著金色的霞光,漫步浪漫的鼓浪嶼,你會被島上歷史國際社區的多元文化所折服。如果有幸到廣西,那就去參觀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吧,畫中展現出的當地古駱越人的生活場景,相信一定會讓你贊不絕口。假如到了云南,品上一壺景邁古茶林的古茶,沁人心脾里,你定會對千年茶韻有更深的理解。倘若坐著飛機到了首都,記著別忘了從空中俯瞰北京中軸線,透過那條神奇的經緯線,你會進一步讀懂深蘊在紫禁城內外的文明律動……
品讀這本古韻留芳的文化讀本,恰似打開了一扇半開的雕花木窗,透過它,我們能看到中國四十載申遺路上那些鮮為人知的晨昏與四季。誠如呂舟在緒論中所寫:“世界遺產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著的文明呼吸。”這句話成了貫穿全書的精神脈絡——那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垂青的11處遺產地,從樂山大佛的端莊,到良渚玉琮的神秘;從景邁茶園的靜謐,到北京中軸線的雄奇,都在專家們平實生動的敘述中一一鮮活起來。全書帶著旖旎的中華風情,將專業的申遺知識轉化為普通人能感知的歷史溫度,力求從一處處遺址、遺跡中,深刻解讀申遺背后無數人的執著與堅守。正是得益于一代代民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的藝術匠心,才創造了如此眾多的文化遺產,并讓這些瑰寶跨越國界最終打動世界。
11處遺產地如珍珠般串聯起中國文明的基因圖譜。長城章節里,作者沒有堆砌萬人修筑的宏大敘事,而是從箭扣段一塊刻著“萬歷六年石匠王”字樣說開去。當讀到專家團隊為保護這段野長城,在懸崖上搭建鋼架懸空作業的細節時,終于懂得:世界遺產的價值不僅在于古老,更在于今人如何與歷史對話。
在樂山大佛的篇章中,作者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當代保護技術交織。描述1990年代大佛面部修繕時,既提到唐代工匠巧妙的排水系統設計,又詳述現代工程師如何用納米材料修補風化巖體。這種古今輝映的寫法,讓人看到申遺并不是單純的項目申報,更是意義深廣的文明傳承。在殷墟部分的記敘中,作者詳解了考古學家們如何用現代技術檢測甲骨文的年代,從而讓西方學者心悅誠服地認定中國信史始于商朝,申遺在此成為了文明對話的“橋梁”。
大運河章節的敘事尤為生動。作者跟隨申遺團隊乘船考察時,記錄下老船工哼唱的漕運號子與沿岸新生的文創園區,這種時空疊影的呈現方式,完美詮釋了世界遺產動態保護的理念。最令人驚喜的是景邁山古茶林章節,作者沒有簡單羅列千年茶樹的樹齡,而是描繪了布朗族老人用口傳史詩記載的茶樹馴化史,以及現代科學家如何通過DNA檢測驗證這些傳說。這種科學與人文的雙重敘事,讓世界遺產從冰冷的評估標準中掙脫,展現出鮮活的文化生命力。
從殷墟甲骨灼燒的裂紋,到景邁山茶林蒸騰的晨霧,中華文明的基因一直在遺產中“活著”。這部著作,記錄了中國人熱愛遺產、尊重遺產、保護遺產和應用遺產的過程。歷史與現在都在深刻地闡明,中國遺產不只是曾經的輝煌,更是照耀世界的文明坐標,這場傳承與弘揚,還有待無數有識之士接續發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