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11月5日,漢陰縣舉辦“陽光食安·智慧監管”明廚亮灶成果報告會。該縣以“明廚亮灶”工程為核心抓手,在食品安全智慧監管領域的創新實踐與顯著成效,成功勾勒出“企業自律、政府監管、公眾參與”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新格局。

本次報告會吸引了人民網、新華網、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等中央、省、市及縣級媒體代表,本地生活類自媒體從業者,以及縣內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等80余人參與,共同見證漢陰食品安全治理的創新成果。
會前實地探訪:后廚“透明化”贏得媒體點贊
報告會前,與會媒體記者及美食博主組成探訪團,先后走進魏氏面館、逍香源胡辣湯、福滿園酒樓等餐飲單位。探訪過程中,大家現場觀摩了“明廚亮灶”監控顯示屏與監管平臺的實時對接情況,直觀了解食材儲存、烹飪操作、清洗消毒等關鍵環節的規范化流程。各餐飲單位主廚現場展示招牌菜制作,詳細講解選材標準與烹飪技藝,讓探訪團對“陽光廚房”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整潔有序、全程透明的后廚環境,贏得了探訪團的一致好評。

成果集中發布:機制創新實現“三大轉變”
成果報告會上,漢陰縣人民政府縣長吳奎作為主發布人,詳細介紹了“明廚亮灶”工程的創新實踐與核心成效。他指出,漢陰縣以“明廚亮灶”為基礎保障、“社會共治”為核心目標、“智慧賦能”為實現路徑,成功推動食品安全治理實現三大關鍵轉變:一是監管模式從“人治”向“智治”轉變。通過打造縣級智慧監管指揮中心,整合接入千余家餐飲單位后廚視頻信號,并引入AI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對未佩戴工帽、違規吸煙、有害生物入侵等7大類20余項風險行為的自動識別與秒級預警,建立了“線上預警—生成工單—現場核查—結果反饋”的閉環處置機制,顯著提升了監管效率與精準度。
二是主體責任從“要我改”向“我要改”轉變。通過設立專項獎補資金、實施分檔補貼政策(基礎接入獎補至硬件改造最高3萬元)、提供“一戶一策”多樣化改造方案等“真金白銀”的激勵和精準指導,有效激發了餐飲單位參與改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治理格局從“單向監管”向“多元共治”升級。創新推出“食安碼”,消費者掃碼即可實時查看后廚直播、商家資質等信息,實現“碼上監督”。同時,建立餐飲單位“紅黑榜”動態信用監管體系,暢通消費者反饋渠道,形成了“商家曬后廚、群眾評服務、監管促整改”的良性互動。

多方代表分享:智慧監管帶來共贏效益
在成果分享環節,各界代表結合自身經歷,暢談“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帶來的共贏效益。
漢陰縣餐飲協會會長石燕表示,“明廚亮灶”讓后廚從“幕后”走向“臺前”,給了消費者看得見的安心,更成為提升行業管理水平的“好幫手”。協會通過監管平臺可快速掌握會員單位后廚狀況,開展針對性規范指導,同時后廚公開倒逼企業主動升級硬件、優化流程,未來將繼續帶領同行把“安全”打造成漢陰美食的核心標簽。
漢陰鳳凰國際酒店負責人黃友明以餐飲從業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分享體驗。他提到,過去后廚是“閑人免進”的神秘地帶,如今通過“掃碼看實況、屏幕看流程”,從漢水蒸盆子到富硒菜,每道菜品制作全程透明。智慧監管實現了從“事后補救”到“事前預防”的轉變,酒店食品安全投訴率保持為零,不僅提升了客流和復購率,更拉近了與顧客的情感距離,是對顧客的尊重與品質的承諾。
消費者代表沈強講述了通過手機小程序隨時查看學校食堂后廚的安心體驗,同時建議增加“投訴一鍵直達”功能,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體系。會上還播放了漢陰美食專題片,生動展現了“食安”與“美食”相得益彰的城市魅力。

未來展望:從“看得見”邁向“信得過”
記者問答環節中,市縣相關負責人圍繞“明廚亮灶”的初衷目標、示范作用、未來規劃、難題破解、管理效能提升及對城市建設和旅游業的積極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據悉,下一步漢陰縣將推動“明廚亮灶”從“看得見”向“信得過”的高階形態邁進,計劃深化AI預警算法,將應用場景拓展至“透明藥房”“陽光車間”等領域,總結推廣可復制的“漢陰模式”,持續筑牢食品安全防線。漢陰縣“明廚亮灶”工程的成功實踐,是深入貫徹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的生動體現。通過機制創新、科技賦能與社會共治,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為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如今,行走在漢陰,“明廚亮灶”已從一項項文件指標,轉化為一道道可見、可感、可評的亮麗“風景”。它照亮了后廚的每一個角落,更照亮了經營者誠信自律的前行之路,溫暖了百姓放心的消費之心。(少賓 通訊員 文婷 徐歡)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