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在唐高祖李淵的舊宅旁,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堆滿瓶瓶罐罐的“千年雜物場”。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名窯瓷器,不僅揭示了唐代“高端社區”通義坊的奢華日常,更拼湊出一幅生動的長安生活圖景。
202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碑林區的一次搶救性發掘中,確認了隋唐長安城通義坊西南隅的具體位置。這里不僅是唐代名剎興圣尼寺的所在地,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達官貴族區”。此次發掘最引人矚目的,是一批包含了青瓷、白瓷、黃釉瓷等在內的日用陶瓷器,它們如同穿越時空的“快遞包裹”,訴說著1300年前的世界級大都市——長安的時尚與繁華。
通義坊,位于唐長安城核心地帶,相當于今天的“市中心豪宅區”。據史料記載,這里曾居住過右羽林大將軍彭國公李思訓、成安公主、戶部尚書等多位重量級人物。而此次發掘的關鍵在于,考古人員將文獻中的記載與實地發現完美對應。《兩京新記》等史料明確寫道:“通義坊,西南隅,興圣尼寺。高祖龍潛舊宅。”這意味著,考古隊員腳下所踩的,正是唐高祖李淵在隋朝時的舊宅,后來被其子唐太宗李世民舍為尼寺的“興圣尼寺”遺址范圍。這一發現,讓歷史的坐標從此落地生根。
如果說遺址定位是骨架,那么出土器物就是血肉。此次發現的73件(組)遺物中,碗、罐、盆等日用瓷器是絕對主角。考古專家指出,這些瓷器來源堪稱一場“唐代名窯博覽會”。其中,白瓷來自頂級窯口鞏義窯和邢窯,相當于當時的官窯名牌;黃釉瓷碗產自壽州窯,是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產品;而兩件青瓷碗則溯源至長江中游的窯場。
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瓷器匯聚于長安一坊之內,生動證明了隋唐時期發達的物質流通網絡。長安作為全國經濟與文化中心,其強大的資源匯聚能力,通過這些日常器物得以具象化。
在眾多瓷器中,兩件特殊的黑陶缽引起了考古人員的特別注意。它們胎質細膩,器表經過拋光滲炭處理,漆黑發亮,工藝精湛。
目前在唐長安城中,這類黑陶缽的發現地點均為佛教寺院,如青龍寺、西明寺遺址。佛經記載,僧尼使用的食缽有瓦缽、鐵缽兩種,瓦缽顏色之一正是黑色。因此,這兩件黑陶缽極有可能是興圣尼寺內僧尼的日常用器。它們的出現,為文獻中記載的“興圣尼寺”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證據,讓寺內的清修生活仿佛觸手可及。
(記者 張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