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光
10月27日,以“創新驅動 賦能種業振興”為主題的第七屆楊凌種業創新論壇在楊凌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召開。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多輪品種權交易簽約,涵蓋小麥、玉米、蘋果等作物。其中,“西農1155”小麥、“寧玉688”玉米、“華寶”蘋果等品種轉讓總交易額達7388萬元,充分體現了楊凌種業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與轉化活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好種子能帶來很多改變。
“20多年前,出于好奇,我和幾位村民一起來逛農高會。誰知道這一逛就停不下來了。”10月26日,參觀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展的西安市臨潼區任留街道任留村村民潘志山告訴記者,農高會給他帶來的影響一直存在。
潘志山家種著近20畝玉米和小麥。“第一次參加農高會時,我就想看看有沒有辦法提高小麥產量。逛館時,我有幸認識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他向我推薦了西雜2號小麥種子。這種小麥個頭低、產量高、抗逆性強。”潘志山說,他回家便試種了幾畝西雜2號小麥,沒想到產量遠遠超出預期。村里人得知后紛紛找他取經。第二年,他索性把家里剩余的幾畝地也全種上了西雜2號小麥。
“楊凌農高會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看世界的窗,我通過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只有不斷溝通交流,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我們的農業才能發展得更好,大伙兒的收入才能更高。”
一粒種子對百姓生活的影響能有多大?潼關縣秦東鎮東山村果農魏大海很有感觸。“來楊凌農高會前,我一直對自己的種植經驗很自信。幾天學習下來我發現,把果樹種活容易,但想種好,還有很多要學的東西。”魏大海說。
“從一粒種子生長成一棵砧木苗,到嫁接苗、成品分枝大苗,再到建成的矮化蘋果園實景……”10月26日,在楊凌農高會B館設施農業、種子、苗木展區,陜西照金咸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咸恒農科”)市場部副部長梁雨新的熱情講解,以及全景實物展示的“咸恒青砧無支架蘋果矮化栽培”模式吸引了很多參會者。魏大海認真聽著講解,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滿了一整頁。
“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我們更要踏踏實實把樹種好,把生活過好。”魏大海說,“剛聽了梁部長在烏茲別克斯坦種果樹的經歷,我很受啟發。這些來自銅川的青砧蘋果種苗成活率高,經歷極端高溫、干旱缺水、冬季嚴寒等惡劣氣候的考驗,能快速在中亞干旱的土地上成功扎根并開花結果,而潼關年平均氣溫13.2℃,晝夜溫差大,一定也適合栽種。”
老魏說干就干,他第一時間就聯系了咸恒農科應用推廣部總監高峰,并確定了前往銅川基地考察的時間。
“中國的青砧種苗能‘遠嫁’中亞,打破國外矮化砧木的長期壟斷,靠的是過硬的本領。它中小根系發達,垂直主根深入地下,像‘抽水機’一樣在干旱環境中汲取養分。”高峰說,“出口中亞的背后離不開楊凌農高會搭建的合作橋梁。我們連續參加了十屆楊凌農高會。這里已成為最好的‘成果展示臺’和‘商機對接會’。下一步,公司準備在楊凌建立國際種苗繁育中心,讓更多陜西良種惠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讓幸福的果香飄得更遠更廣。”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