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傍晚6點半,隴縣新集川鎮鐵馬河村的文化廣場漸漸熱鬧起來,村民三三兩兩搬著板凳聚到路燈下,等著農民夜校開講。“以前天黑就窩家里看電視玩手機,現在都愛來夜校聽課!”鐵馬河村村民茍新元笑著說,“老師用咱們的家鄉話講課,聽得懂、記得住。”

這樣的場景,如今在新集川鎮的各個村莊已成常態,這個距縣城42公里的偏遠山區鄉鎮,曾經被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困擾,為破解這一難題,新集川鎮整合宣傳、民政、司法等部門資源,組建起“專家學者+鄉賢能人+駐村干部”的師資隊伍,把夜校打造成移風易俗的主陣地。
“前年給兒子辦婚事,彩禮加上酒席花了30萬元,現在還在還債。”今年9月10日,新集川村村民崔保成在夜校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經歷時,引得在場群眾連連嘆息。而種植烤煙的張永勝則講述了選擇低彩禮后,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年增收5萬元的故事,兩種經歷的鮮明對比讓村民們深受觸動。
“我們把政策翻譯成村民通俗易懂的話語,比如‘宴席不超20桌,禮金不超200元’。”新集川村駐村第一書記何清泉說。夜校不僅講理論,更讓群眾當主角,自編自演的小品《嫁女》把低彩禮家庭的和美生活演成了“連續劇”,村民閆芳軍登臺講述“省下8萬元彩禮搞電商,一年增收10萬元”的真實故事,成了最受歡迎的“爆款課”。
“老人過壽能不能辦酒席?”面對村民提問,夜校專門開設“議事角”,鎮村干部和法律顧問現場解答,最終形成“70歲以上祝壽可辦宴但需報備”的村規。這種“群眾提需求、夜校給方案”的模式,已催生12項村民自治規范。10月14日,李家莊村村民李紅霞滿意地說:“現在紅白事都按新規矩辦,家家省心!”
如今,夜校還實行“群眾點單”模式,根據需求開設“家風故事匯”“防范婚戀詐騙”等新課程。據統計,通過三年探索,新集川鎮彩禮金額平均下降20%,“零彩禮”“低彩禮”婚姻占比逐年提升。夜幕下的農民夜校,正讓“小事不辦、白事簡辦、喜事新辦”的新風吹進山鄉的每個角落。(張建英)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