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頸椎像一根即將被扯斷的電線,醫療團隊“毫米級”精準手術如同在“酥餅”上雕刻……近日,一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意外摔倒導致頸椎完全斷裂、嚴重脫位,脆弱的脊髓神經僅剩一線相連,西京醫院骨科團隊迎難而上,一場極限救治隨之展開。
當僵硬的脊柱遇上斷裂的頸椎
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患強直性脊柱炎多年,整個脊柱融合僵直,如同一根脆弱的“竹竿”。一次意外不慎跌倒,他的頸椎多處骨折并嚴重脫位,錯位的椎體將最脆弱的脊髓神經擠壓到極限,生命懸于一線。“頸椎就像一根即將被扯斷的電線。”主刀醫生閆銘副主任醫師說。
對普通人而言,頸椎骨折屬于高風險損傷,手術難度也很大。而該患者脊柱僵硬,還伴有嚴重骨質疏松,手術中植入螺釘時,就如同在“酥餅上雕刻”,稍有不慎就會失敗。更棘手的是,長期病變讓患者正常的解剖結構完全混亂,醫生手術視野中失去了熟悉的“路標”。每一次操作都可能損傷血管和神經,造成災難性后果。
多學科協作下的“毫米級”精準復位
“患者入院時已經出現上肢麻木、無力等癥狀,這意味著神經損傷正在進行中。”團隊醫生回憶。常規手術方案無法滿足,但不及時手術,患者將面臨生命危險??紤]到患者病情復雜,且情況危重,醫院組織骨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放射科等多個學科組成診療團隊,通過多次集中會診討論后制定手術預案,并為患者制定全鏈路病程動態管理方案。
麻醉環節成為手術第一道難關,通常全麻患者需使用肌松藥物,但對于這位頸椎完全“斷開”的患者,任何肌肉松弛都會導致頸椎進一步移位,造成不可逆的脊髓損傷。麻醉科汪晨教授、侯武剛副教授團隊采用“清醒插管”的方式,也就是在患者保持意識和自主呼吸情況下完成氣管插管,避免頸椎移位風險,讓醫生能在麻醉與復位過程中,同步實時監測神經功能。
復位過程同樣屬于毫米級的“極限操作”,醫生們在患者頭頸后方墊上數十層薄厚相同、易抽拉的小方巾,然后一層層緩慢抽離,讓頸椎逐步復位。每抽離一層,都會詢問患者感覺,測試肢體活動,時刻掌握患者的神經功能情況。“就像拆彈專家在剪斷炸彈引線時,必須極致謹慎。”閆銘表示。
隨著復位的完成,患者的神經功能即刻出現改善,但復位僅僅是第一步,最大的考驗即將到來。骨折位置固定階段的“精細植入”同樣考驗著團隊功力,在嚴重畸形的椎體中植入螺釘,誤差必須控制在毫米之間。為確保操作準確無誤,手術團隊借助術中實時神經電生理監測,如同裝備了“預警雷達”,任何接近神經危險區域的操作都會立即觸發警報。
經過一個半小時精心施術,隨著最后一道縫合完成,手術宣告成功。手術室里緊張凝重的氣氛,終于得以緩解。術后X光片顯示,內固定位置準確,頸椎序列得到理想恢復。
從麻木無力到重獲行走能力
返回普通病房后,在護理團隊悉心照料下,術后第一天,患者順利拔除引流管,開始自行下地活動,神經功能評估顯示已完全恢復,四肢活動自如,之前的麻木無力感明顯改善。“感謝醫護團隊給了我新的希望,讓我再一次站起來!”患者激動地表示。
據治療團隊介紹,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充分的術前評估、精準的技術操作和術者的通力協作,不僅穩定了患者脊柱,更實現了神經功能的恢復。手術的成功實施展現了西京醫院在復雜脊柱疾病領域的專業技術實力,同時為此類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記者 高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