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說做這個手術要在肚子開大約20厘米的大口子,恢復得躺半個月,沒想到現在幾個‘鑰匙孔’就搞定,術后第二天我就能下地走路了!”日前,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普通外科陰繼凱副教授團隊借助第四代達芬奇Xi機器人手術系統,為一名患者成功實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中出血不到50毫升,患者術后10天便順利出院。這場“科技+醫術”的結合,不僅標志著唐都醫院肝膽胰脾專業邁入機器人手術新時代,更讓腹部復雜手術變得更精準、更安全、恢復得更快。
提起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不少外科醫生都稱它是腹部外科手術的“珠穆朗瑪峰”——要切除胰頭、十二指腸、膽囊等多個器官,還要重新縫合胰腸、膽腸、胃腸的消化通道,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
以前做傳統開腹手術,得在肚子上劃開15到20厘米的大切口,不僅出血多、術后疼得厲害,還容易出現胰瘺、感染等并發癥,患者往往要躺兩周以上才能出院。而這次幫患者“闖關”的達芬奇Xi機器人,就像給醫生裝上了“千里眼”和“穩準手”,把復雜的手術變成了“微創精細活”。
陰繼凱介紹,達芬奇Xi機器人的“獨門秘籍”有三點。
首先是高清3D視野,比人眼看得更細。傳統手術俯視角度遠,小血管、神經容易看不清;普通腹腔鏡是2D畫面,沒立體感。但機器人的3D鏡頭能放大細小結構,連1-2毫米的小動脈都能精準識別,游離胰腺時不會誤碰出血,縫合胰腸吻合口時,能清清楚楚看到胰管開口,大大降低胰瘺風險。其次是機械臂超穩,比人手更靈活。醫生坐在控制臺前操作操控桿,機械臂有7個自由度,能在肚子里“轉彎繞圈”,還能過濾掉99%的手部震顫,比如縫合膽管時力道剛好,不會過緊或過松,避免吻合口漏液。最后是微創切口,創傷小恢復快,只需在腹部打4-5個0.5厘米到1厘米的“鑰匙孔”,不用切開腹壁肌肉,術后出血少、疼痛輕,患者當天就能翻身,第2天就能下床,3-5天就能吃飯,出院時間比傳統手術縮短一半。
更難得的是,這次手術不僅切除了腫瘤,還清掃了25枚淋巴結,為后續治療打下基礎。
“機器人不是取代醫生,而是讓醫生更強大。”陰繼凱說,醫院普通外科用腹腔鏡做肝膽胰手術已有近20年經驗,從2016年開始探索機器人手術,如今熟練掌握“人機配合”,能把高風險巨創手術變成常規微創手術。
(首席記者 馬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